返回 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章 阴谋与阳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当然了,对于文君实这样的官员来说,这或许是一次阴谋,但对于皇帝来说,这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阳谋。

    楚歌已经把整个计划九成的内容给毫无保留地向皇帝说了出来。

    而剩下的一成,才是他的私心。

    整个计划的突破口,正是皇帝对于权力的渴求。

    此时朝堂中分成了两党,一派是以王文川为首的新党,而另一派则是以文君实为首的旧党。

    他们有许多的不同之处,但却有一条相同之处,就是都想用相权死死地压住皇权,而不愿意交出半分。

    文君实是如此,王文川也是如此。

    所以,皇帝其实很郁闷。

    他想有所作为,所以支持王文川变法,但自始至终,他也没有真的信任过王文川。因为王文川也不想跟他分享权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文川贪恋权力,更有可能是王文川打心底觉得,这些事情就该是宰执的,皇帝不该插手,也不该过问。

    这是当时所有士大夫的共识,王文川不可能像楚歌一样看到数百年后的世界。

    这也算是某种时代局限性了。

    所以,变法的这些事情,虽然经过了皇帝的点头,但皇帝的支持却并不坚决。

    稍有动摇,结果就是王文川被罢相。

    而现在,楚歌率先突破了这个底线。

    什么士大夫的共识?不好意思,我就是要给皇帝当狗!

    原本皇帝也想收回相权,但苦于无人支持。而现在,王文川等于是在他瞌睡的时候,送来了枕头。

    一边是愿意给他当狗,愿意无条件上交相权、只给皇帝踏踏实实办事的王文川;另一边则是一口一个“祖宗之法不可变”、皇帝做什么事情都必须遵照祖宗之法的文君实。

    远近亲疏,一目了然。

    皇帝会喜欢谁,还有疑问吗?

    如果说原本王文川在皇帝心中的好感度是60,文君实是40,那么现在,王文川的好感度暴涨到了100,而文君实则只剩了10。

    找到了这个退破口之后,楚歌的目标就很明确了。

    那就是:明目张胆的党争!

    按理说,皇帝本该是最不想见到党争的人。

    因为一旦党争,就意味着某一党胜出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进一步压制皇权。

    之前两派势力均衡的时候,你们尚且把朕压得死死地,现在一派倒了、朝堂中全都变成了另一派的人,那朕还不得当场退位?

    但现在楚歌要搞的党争,却并不会招致皇帝的激烈反对。

    其一,是因为他已经给出了足够的诚意。

    楚歌先拿出了官制法,主动让出了一部分相权,这已经让皇帝觉得他是个没有野心、十分听话的臣子。好感度拉满以后,皇帝自然不会觉得王文川会对他有很大的威胁。

    其二,是因为他把党争,包装成了为皇帝集权扫清障碍。

    楚歌提到了阿云案,就是借这件不起眼的案子,将新旧两党之间的矛盾,转移为旧党和皇帝之间的矛盾。

    意思就是说,咱们先不谈变法的事,看看阿云案这件小事。

    阿云案里,可是有陛下手谕的!

    我们新党,其实是为陛下办事的。陛下手谕说了要减刑,我们就减刑了;同样,陛下要变法,我们就变法了。我们做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陛下。

    而旧党呢?陛下今天想赦免一个弱女子,他们不同意;陛下想变法,他们又不同意。

    一口一个祖宗之法,那意思是不是说一切按照祖宗之法来就行了?一切交给他们这些旧臣去办就行了?皇帝说什么都不好使了?

    这样一来,就把旧党进一步推到了皇帝的对立面上,让皇帝更加讨厌他们。

    既然皇帝已经讨厌他们了,那么这就不是党争,而是皇帝在消灭不听话的大臣。

    其三,是因为他留足了余地。

    楚歌说了,凡是在阿云案中不支持皇帝的,凡是不支持新法的,都是打击对象。

    先从小杂鱼开始办,然后再一步步地把朝中重臣也给赶走。

    但打击完了之后呢?

    如果楚歌说,这些位置空缺出来之后,由新党的成员来道:“请官家借臣武德司一用。”

    ……

    楚歌回到府邸之后没多久,武德司的一把手,提举刘知恩就到了。

    这位大宦官的脸上,显然写满了疑惑和不解。

    因为他实在想不通,皇帝让自己来找这位拗相公,到底是为什么。

    楚歌微微一笑,对刘知恩说道:“刘提举,请坐。”

    所谓的武德司,就是齐朝由皇帝直属的特务机构。

    与大盛朝的锦衣卫不同,武德司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因为齐朝有“刑不上大夫”的祖训,文人的环境十分宽松,基本上没有受到特别严重的迫害。

    即便武德司揪出了不法之人,还得将嫌疑人送到大理寺去定罪。

    而当时的环境,就连皇帝都拿这些士大夫没什么办法,更何况是武德司。

    所以,这时的武德司虽然是一个特务机构,既管宫禁宿卫,也管刺探监察,但实际上对朝堂上的事情却根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在历史上的存在感十分稀薄。

    而在齐朝,这个机构可以说是狗都嫌。

    在朝中,武德司直属皇帝,不接受任何大臣的管辖,所以包括文君实在内的大臣屡次上书弹劾痛骂;在民间,武德司也被百姓鄙夷,但凡有点出息的人都不会去武德司任职,更别说是有才学的进士了。

    这就导致武德司的成员,或者外围成员大多是一些地痞流氓,打着皇帝的旗号狐假虎威、欺行霸市、无恶不作,败坏了武德司的名声,也让皇帝在士大夫面前抬不起头来。

    皇帝也不想取消武德司,于是最终只好妥协,将武德司活动的区域局限于京城。

    楚歌虽然向皇帝保证了要扳倒这些旧党,但具体怎么扳,还是得好好考虑一番。

    直接蛮干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官员本身没有犯罪却强行给他罗织罪名,那就做得太明显了,也很容易被其他的旧党给群起而攻之。

    到时候皇帝也会下不来台。

    而如果有罪证的话,这种事情办起来就名正言顺了许多。

    想要搜集罪证,或者编造罪证,武德司都是必须要拿在手里的一个机构。

    自齐朝建立一来,武德司就一直发挥着作用,也一直在挨文官士大夫的骂。

    在原本的王文川看来,这显然是个令人生厌的特务机构,不可能有什么好脸色。

    但在楚歌看来,武德司恰恰不是做得太多了,而是做得太少了。

    这个机构,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里,楚歌扮演的王文川直接把一份奏折扔到刘知恩的手上。

    刘知恩愣了一下,仔细一看。

    《论武德司巡查亲事官札子》,作者,文君实。

    这是文君实之前向皇帝弹劾武德司的奏折。

    刘知恩粗略地扫了一眼,抬头看向楚歌扮演的王文川:“王相,你这是……”

    他彻底被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文川给搞疑惑了。

    楚歌微微一笑,摘了奏折上的一小段念了出来:“‘臣等伏闻,武德司潜遣逻卒,听市道之人谤议者,执而刑之。又出榜立赏,募人告捕诽谤朝政者。臣不知自古圣帝明王之政,固如是耶?

    “这是文谏议之前弹劾武德司横行不法、恣意妄为、构陷诽谤、因言罪事的奏折。

    “刘提举,若是官家真的听了文谏议的话,废了武德司、将武德司中的不法之人全都缉拿严办,你又要如何自处?”

    /24/24015/12274445

第217章 阴谋与阳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