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汉末戏天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小幸福,得民心满堂喝彩[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卢植心里一喜,脸上随之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跟着又问,“产量呢?一亩地能产多少斤?”

    刘协这次却回答的有些含糊,“还要看具体情况,估计怎么也得有几千斤上下吧?”

    蔡邕眼睛瞬间瞪得溜圆,“几千斤?亩产?”

    看着刘协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心里感觉更加不可思议了。

    要知道,这会儿的农作物,虽然足足比两百年前翻了一倍,但以黍米来说,亩产也不过三石左右,这还得靠老天爷的赏饭吃。

    三石是多少呢?

    这里就有个容量和重量上的区别了。

    古代的石和斗、升一样,属于容量单位,可不是重量单位。

    也就是说,一石黍米和一石小麦,虽然都算是一石,但在重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就算同样是一石的小麦,都会因为含有的水分不一样,而在重量上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石和斤,其实放在汉代,完全就是两种度量衡,没有很精确的换算标准。

    就拿黍米来举例子。

    这会儿的一旦黍米,换算成汉制的质量单位,大约在120斤左右,而汉制的一斤,约等于后世的0·45斤。

    所以,实际上汉代所谓的一旦,放在后世其实也就是54斤左右。

    而亩产三旦,其实相当于亩产160斤左右。

    但是,后世红薯的产量是多少呢,平均春季种的,多在7000斤左右,夏季种的,则要稍微低一点儿,但也能达到亩产5000斤左右。

    那么放在这个年代,就算把产量来个大腰斩,估计也得有两千多斤。

    而换算成汉制,就是五千斤左右。

    毕竟,他提供的种子,可是后世培养出来的优良品种,可不是现在的人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汉代农耕上使用的种子,还没有良种一说,最多也就是在选种上,尽量挑选一些颗粒大而饱满的,再拿去种植。

    仅此而已。

    再加上落后的生产条件,以及靠天吃饭的心酸和无奈,所以在收成上,绝对是后世之人所无法想象的。

    因此,听到刘协这样的一番回答,卢植的心里已经开始狂跳不已了。

    他当然不会不知道360斤和5000斤之间,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距。

    哪怕他更习惯的亩产标准,还是以石来计算的。

    但也同样足以让他感到那么的不可思议了。

    能不被直接吓坏,都已经算是好的了有木有?

    反正蔡邕是直接被吓蒙圈了。

    他想象过红薯的产量会很高,却没想到会有这么高,太特么吓人了……

    当然了,刘协暂时也没有为大家继续科普更多的知识,比如窖藏的红薯虽然可以熬过严冬,但如果再妄想渡个酷暑,那就有些得陇望蜀了。

    另一个,他手里的红薯种子毕竟有限,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大规模的推广种植。

    即使这一茬收获并不小,还采摘到了大量的种子,但还是要留出大部分的红薯,作为再次催芽育苗的繁殖体。

    因为红薯是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的。

    也就是说,可以用种子催芽,也可以选择用红薯切块直接催芽育苗。

    但是前面已经说过,红薯的种子是相当坚硬的,必须用小刀剪破表皮,才能催芽。

    后世人们大面积栽种时,都会用浓硫酸浸泡,然后再用水清洗,才能种植催芽。

    这个办法放到这会儿,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所以,用红薯直接切块种植,才是最简单便利的事情。

    这就更需要保存下更多的红薯,用于明年夏初的繁殖育苗。

    最后还有一点。

    红薯这玩意儿,充饥还行,但却不能长年累月的当作主粮来用。

    因为吃多了也会反胃,它先天上就比不过小麦、稻子丰富全面的营养。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

    这会儿的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呢,都恨不得直接去吃树皮草根了,苦逼的甚至会选择异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相比之下,能吃上红薯,那已经算是好的没法子再好了,谁还会去在乎其它有的没的?

  

第三十四章 小幸福,得民心满堂喝彩[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