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汉末戏天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心无澜,似日常平淡如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   从名字上就能看得出来,那时候的猪,基本上都是黑猪,鼻子也比较长的那种,和我们后世经常吃的白猪,还有颇大差异。

    而且,东汉末年的猪肉,可不是谁家都能吃得起的,像何进和张飞那样的,虽然都是杀猪的屠夫,但也不要忽视他们本就是乡绅豪族的出身。

    所以,所谓的“屠家子”“粗鄙之辈”这样的称呼,是源自于站在鄙视链他自己受不了,包括强军、改善民生什么的,就都成了一种奢望。

    也只有把生活条件搞上去了,才算是为强军、劳动力、工作效率等打下牢固的基础。

    想要实现这一点,除了主粮之外,首先就要解决的就是肉食。

    而肉食无非来源于牛、马、猪、羊、狗、鸡等六畜。

    牛就不要说了,自古有礼教法度以来,就没人敢去杀牛吃肉,皇帝老子都不行。

    马作为征伐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同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也不能用于肉食参考。

    这样看来,似乎也只有猪,可以有具备提供大量肉食的资格。

    欠缺的,无非就是如何解决大规模饲养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刘协来说,其实压根儿就算不上什么问题,饲料啥的并不难解决,没必要全靠粮食。

    至于暴躁、抢食、冲动,还时常会相互撕咬等情况,这个就更简单了,从猪崽子起就阉割了就完事儿了。

    这种技术,其实在先秦那会儿就有了,只是没人过于在意罢了。

    但是刘协却很清楚,阉割的好处,不但能让猪温顺下来,除了吃就是睡,因此能长的膘肥体大的,还让肉质因为没有了性激素的分泌而变的不再腥臊。

    绝对的两全其美。

    要知道,这会儿的权贵人家,煮食猪肉可都是要添加昂贵无比的香料,才能去除这种腥臊之味的。

    那会儿的猪肉为什么被成为贱肉?

    可不是因为上流社会的人看不起,恰恰相反,真正吃不起的是平民百姓才对。

    西汉《盐铁论》中就提到过,“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中等年景地里一年的收成,才能换来一顿猪肉。

    由此可见猪肉价格的昂贵。

    所以,之所以说猪肉是贱肉,不是因为肉贱不屑于吃,而是因为猪肉腥臊之气太重,只能用同样昂贵的调料去消除……嗯,这会儿的调料也叫香料,价格也很昂贵。

    这才是真正的原由。

    所以,刘协有理由相信,他是可以直接颠覆人们对于猪肉认知的,然后把这种养殖方法推而广之……

    午饭后,刘协会看一会儿书,嗯,就是那种用竹简编起来的简书。

    然后,会带着刘青去到开垦出来的农田里,指导一下耕作、堆肥、播种、间苗啥的。

    毕竟这会儿的农田管理,水平还相当落后,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的那种。

    而想要进一步提高亩产量,就必须借鉴后世的一些成熟经验,从耕地、施肥、育种、间苗再到水利设施的兴修等,养成科学规范的精细化农田观念。

    不需要一步到位,但是大致的框架,还是要提前划出个雏形的。

    也算是为将来的大范围推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晚饭后,刘协就会躲进房间里,有时候会鼓捣一些小玩意儿,有时候则写写画画的,用的还不是竹片和白色丝帛,而是左伯纸。

    左伯纸是最近几年才刚出现的,却以其洁白柔软、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的特点,而迅速风靡了大汉,成为现下最好的纸。

    只是限于工艺上的复杂,产量少且价格昂贵,一般只用于上层的世家豪门以及权贵阶层之间。

    所谓左伯纸、张芝笔、韦诞墨,堪称这会儿书法界最豪华奢侈的顶配三件套。

    刘协当然有这个便利条件,所以用起来也毫不含糊。

    纸嘛,不就是拿来用的?

    再说了,等以后自己这边的那些工坊一个个建好了,自然就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用纸。

    像这样的日常消耗品,都不需要什么太专业知识,后世随便拉一个中学生出来,都能把原理说的一清二楚。

    而放在汉末这个年代,那就属于来自未来的馈赠!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在了……

    /46/46088/13244414

第十章 心无澜,似日常平淡如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