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沙雕网友援北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4章 气节[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抵抗时间并不比其它城池多太长时间,在城墙被爆破后,城内的吴军就在朱桓的带领下投降了。

    nbsp大都督陆逊在破城后自杀身亡,攻城的吴懿叹了一声可惜,便让陆逊的两个儿子收殓了其遗体。

    nbsp在此之后,沿江的吴军城池几乎没有再做出抵抗,当汉军的水师抵达建邺的时候,世子孙登在张昭等老臣的陪同下出城投降。

    nbsp此后东吴南方诸多郡县皆传檄而定,在完成了东吴郡县的招降后,成都终于有时间考虑迁都的事宜了。

    nbsp长安这座曾见证西汉辉煌的十三朝古都,凭借其“背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险要地势,以及地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的资源优势,成为承接大一统格局的理想之地。

    nbsp当然在迁都前,蒋琬他们没忘了修缮长安旧宫——此前战斗中和贸易中积攒的黄金被拿来请网友们购买了大量的物资用于重建工作,虽然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网友建议干脆趁机把长安修成米那斯提力斯或者暴风城要塞那样的风格,不过还是被其他理智的人员按住了。

    nbsp载满朝廷印玺、文书的车辆,百官家眷与随行工匠组成绵延数十里的车队。沿途州县设立无数补给驿站,确保迁移过程有序推进。历经数月余跋涉,车驾终于抵达长安,刘禅在修缮一新的明堂之前举行祭天大典,在诸葛亮和百官的见证下昭告天下大汉重归龙兴之地。

    nbsp在网友的支援下,大汉的发展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应有的风格,迁都长安后,大汉的政治中枢得以更高效地管控北方边境与中原腹地,河西走廊的商路畅通无阻,西域诸国遣使朝贡络绎不绝。

    nbsp这被视作乱世的结束和大汉的再兴,不过许多人的故事尚未结束,并通过各种方式流传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

    nbsp孙权并没有在豫章停留太久——在意识到此地贫瘠,无法持久后,他带着这支忠于他的军队继续南下,并抵达了交州。

    nbsp交州的吕岱得知孙权带兵前来的时候大吃一惊,连忙出城三十里迎驾,孙权很高兴这位老臣依然效忠于他,并表示如今江南地区人心浮动,全都要通蜀,他决心向南开拓。

    nbsp毕竟之前诸葛恪去成都学习的时候得知交州以西的扶南、林邑等国(今柬埔寨及越南南部)其实都是弱小国家,此外交州以南还有叶调(今爪哇)等岛国,这些国家弱小,但是占据的土地非常富饶,面积加起来也比吴国还大。

    nbsp此外以前有人沿着涨海(今南海)和陆地南行可至扶南,再往西可至天竺(今印度),这些地理位置在成都教授的学问中同样有所提及,还说当地的萨塔瓦哈纳王朝、贵霜帝国都是身大体虚之辈,连山越都不如。

    nbsp诸葛恪甚至还悄悄带了一份地图回来——这份地图对华夏九州的绘制非常粗糙,但是却对这些地方的绘制非常完善,孙权当初看到这份地图后就曾经想过若是无法往北打下合肥,就考虑往这些地方扩张,不过他当时还抱有争夺天下的期望,所以只是将其作为备选,如今长江守不住,东吴豪强人心思汉,他意识到是时候拿出这个备用选项了。

    nbsp(其实萨塔瓦哈纳王朝、贵霜帝国虽然不如中原强盛,但是也没有沦落到不如山越的地步,当然这不妨碍成都方面让诸葛恪传回来的消息里带有倾向性——当然这也不意味贵霜帝国比山越强多少,毕竟是七万大军被班超一千多汉军外带三万西域杂牌吓得投降的鱼腩,汉史甚至不把这事儿当回事儿,只记载了寥寥数句)

    nbsp如今孙权的军队里依然有许多忠于他的臣子和将领,比如诸葛瑾父子、周鲂、丁奉、丁封(丁奉之弟)、陈表(陈武之子)都跟着他南下,再加上交州这边吕岱的驻军,孙权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nbsp“如今孤只是因为时运不济暂时转进,等孤像父兄那样重新打下一片基业,总有一天可以卷土重来!”

    喜欢。

第684章 气节[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