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革命,从1984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7章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1987

    年,软件架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尚处于萌芽阶段,多数开发者仅凭经验摸索前行,陈宇和团队虽然凭借丰富的开发经验,成功打造过多个项目,但在架构设计方法论的理论层面,尚未形成体系。

    初次向秦奕阐述机场信息化系统构思时,陈宇采用了目前比较流行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借助早期面向对象思想,将系统模块化分层,再佐以大篇幅自然语言文档。

    这些方法确实能剖析系统部分特性,比如结构化分析能帮助系统开发者梳理业务流程,运用面向对象思想能帮助开发者进行数据封装与操作。

    可在面对机场信息化系统这种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且涉及多部门协同、实时数据交互的项目时,这些设计工具的弊端很快就暴露无遗,系统各模块间的动态交互、性能瓶颈,以及长远的运维需求,都难以通过这些方法全面展现。

    秦奕作为几十年后重生回来的人,自然不允许陈宇继续用这些无法将系统全貌描述清楚的方法来设计。

    前世比较成熟且主流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论是视点与视角方法论体系,这个体系以

    1995

    年计算机专家菲利普提出的

    4

    +

    1

    视图模型为发端,其首次运用如逻辑视图、进程视图等多个视图来描述系统,为后续

    “视点与视角”

    方法埋下灵感的种子。

    在

    90

    年代末,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简称

    IEEE,基于菲利普的这套体系着手制定架构描述框架,最后在

    2000

    年发布了

    IEEE

    1471

    标准框架,这个框架强调通过基于视点的视图,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IEEE

    1471

    标准为这一体系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此后,架构师们在

    IBM

    等企业的大型系统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系统架构经验,他们发现,传统的视图无法应对复杂系统的多维度需求,于是开始整合

    “视点”

    与

    “视角”

    的概念。

    2005

    年,尼克和伍德斯合着的《Software

    Systems

    Architecture:

    W

    With

    Stakeholders

    Using

    Viewpoints

    and

    Perspectives》第一版问世,他们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

    “视点与视角”

    这一方法论。

    后续

    2011

    年发布的

    ,基于

    IEEE

    1471,吸收了“视点与视角”思想,将其纳入国际标准,作为架构描述的推荐实践,IBM、微软等企业纷纷采用这一方法,用于云计算平台、金融核心系统等复杂系统的架构设计,有效解决了多团队协作的难题。

    秦奕深知,只有引入这套方法论,才能精准构建机场信息化系统,打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系统。

    “视点与视角方法论?”陈宇听到这个陌生又内涵丰富的词,一时之间不太能明白其中的关键。

    “对的。”秦奕详细解释道,“这个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有两个,其中视点是针对特定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定义架构描述的模板和内容。”

    “像业务人员主要关注流程,而开发者更关注模块,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业务架构来和业务人员沟通系统的

第367章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