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6章 稻浪新章 跨越南北的农业史诗[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2022年2月13日,湘城的早春带着湿润的寒意,袁隆平纪念馆前的稻穗雕塑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原来北方也能种出高产水稻了!”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北方稻田的画面:机械臂在纳米土壤上插秧,无人机群喷洒着生物肥料,智能收割机将饱满的稻穗收入仓中。

    “这一切,都离不开袁老的奠基之功。”沈知意站在纪念馆的全息投影前,望着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影像。画面中,老人戴着草帽,弯腰查看稻穗的场景令人动容。她轻轻抚摸着展柜里的杂交水稻育种笔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计算,正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石。

    此时,北方的稻田里正奏响丰收的序曲。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河工程”输送的淡水滋养着万亩良田。智能监测系统显示:新一季水稻的亩产突破1200公斤,米粒晶莹剔透,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大米高出30%。“以前这里连草都长不活,现在成了‘塞外江南!”当地农民捧着稻穗,声音哽咽。

    消息传回湘城,袁老生前的团队成员激动不已。“袁老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该多好!”一位老研究员擦拭着眼泪,“他毕生追求‘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今北方的水稻奇迹,正是对他最好的告慰。”沈知意当即决定:在北方的每个水稻产区,都要建立“袁隆平科技示范田”,将杂交水稻技术与星达的智能农业系统深度融合。

    在技术研讨会上,沈知意调出3D模型,展示着跨时代的农业构想:“我们要在沙漠里建造垂直农场,利用海水淡化水和太阳能,实现水稻的立体种植;在盐碱地上铺设量子土壤改良层,让寸草不生的土地变成粮仓。”她的目光扫过参会的各国农业专家,“袁老教会我们‘人就像一粒种子,而科技,就是让

第436章 稻浪新章 跨越南北的农业史诗[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