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立足之基:太学或尚书台的门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比如,在一次讨论颍川战事的集会上,当众人都在称赞皇甫嵩用兵如神时,我可能会“无意”中补充一句:“皇甫将军固然英明,然据闻颍川之战初期,官军似已早有防备,方能挫败贼军突袭锐气,不知是否属实?”

    或者在讨论算学问题时,顺便提及一些我在颍川“实践”中遇到的、关于物资调配或人口统计的复杂计算案例。

    这些看似无心的话语,如果能传到某些正在网罗人才、忧心国事的有心人(比如司徒王允)耳中,或许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三条路,则是更直接地展现才华,以求赏识。

    除了在清谈中展露头角,我还将自己精心撰写的一篇关于“以算学原理改良国家漕运及仓储管理”的策论,通过丁允先生的关系(或者其他我能接触到的低阶官员),辗转呈送给了尚书台。

    这篇策论,既能展现我在实用算学方面的专长,又切中时弊(董卓入京后,漕运和仓储管理混乱不堪),且相对不那么敏感,不容易触及核心政治斗争。

    我并不指望这篇策论能立刻让我平步青云,只是希望能借此在尚书台那些掌管文书、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心中留下一个“此人精通算术,或可一用”的印象。

    最终,机会悄然而至。

    或许是丁允先生的推荐起了作用,或许是我的“颍川功绩”传闻被王允听到了,又或许是那篇关于漕运仓储的策论引起了尚书台某位主事官员的兴趣。

    总之,在我小心翼翼地经营了半个多月后,一个机会降临了

    ——尚书台下属的“度支曹”(负责财政、赋税核算相关的部门),正好缺少一名精通算术的令史(或书令史),负责整理、核对堆积如山的各地赋税账目和物资调拨文书。

    经过丁允先生的再次引荐(或是王允的暗中示意),我得到了这个职位。

    这个职位极其卑微,俸禄微薄,工作繁重而枯燥,几乎处于官僚体系的最底层。

    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梦寐以求的立足之基!

    首先,它给了我一个正式的官方身份,让我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洛阳活动,不再像之前那样偷偷摸摸。

    其次,尚书台是国家行政中枢之一,在这里工作,哪怕只是整理文书,也能接触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官方信息,远比在太学听讲或市井流言要可靠得多。

    最后,这个职位专注于技术性的算术工作,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也更便于我隐藏真实的意图和背景。

    我怀着激动而谨慎的心情,正式走进了尚书台那高高的门槛。

    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但至少,我已经在这座暗流汹涌的帝都,找到了一个可以暂时停泊的港湾,一个可以观察风浪、积蓄力量的起点。

    我的洛阳生涯,将从这些堆积如山的竹简和枯燥的数字中,正式拉开序幕。

第51章 立足之基:太学或尚书台的门槛[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