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八零,离婚的老婆回城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5章 锦湖的未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就是晶圆厂。”

    然。

    听秦向河一副去菜市场买颗大白菜的语气,唐爸爸和唐妈妈都无语了。

    甚至怀疑秦向河对晶圆厂的了解。

    他们虽是大学教授,但因专业关系,尤其是这几年来,电子行业日益兴盛。

    对相关信息,也关注的越来越多。

    晶圆厂便是其中之一。

    还知道,国家对此是有一定重视的,之前通过国家工程项目,协助过一家民企引进。

    不过,从八九年开始提上日程,到现在,谈判还没有实质的进展,等落实下来,怕还要等上好几年。

    关键是,这个晶圆厂生产线,起初谈的时候,就比国外落后了一代,等到引进内地,还不知要落后多少。

    此外。

    这样落后的生产线,且还是尽量压缩规模,就这,也是动辄几十亿的投资。

    不少人猜测,等这座晶圆厂落地,还有没有资金顺利投产,都成问题!

    而眼下。

    秦向河却说,由锦湖一家引进晶圆厂项目,还是时下主流的六英尺规格。

    且不说能不能引进来,光投资,就不是现在的锦湖所能承担的。

    最最关键的。

    不是说,晶圆厂引进来,就万事大吉了的。

    还需有下游产品,以及配套的生态,利润上,也至少能支撑晶圆厂正常运营才行。

    最后。

    是唐妈妈先合拢嘴巴,首先打破沉默。

    顾及到秦向河的“自尊心”,她斟酌了下措辞,“小秦。嗯,锦湖锐意进取,是件大好事。国外公司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内地,也确实很紧迫。但是呢,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晶圆厂,你知道投资要多大吗。”

    “阿姨,我知道。”

    秦向河带着一丝苦笑的应声。

    他能不知道吗。

    锦湖也想一步步的慢慢来,可时间不允许啊。

    以公司的发展趋势,过两三年再启动晶圆厂项目,肯定要轻松许多。

    然而。

    到那时,就算再有钱,怕也很难引进晶圆厂了。

    他都怀疑,随着经济发展比前世轨迹提前,那个《瓦森纳协议》是不是也会跟着提前出现。

    所以,VCD机事情过后,他一下子就感觉紧迫起来。

    晶圆厂的投资规模有多大,他心知肚明。

    更知道,也不是有了充足资金,就能建起晶圆厂的。

    据前世的一则新闻报道。

    九六年时,赶在《瓦森纳协议》落地前,高海华虹集团在工业部和高海市的大力扶持下,在集成电路项目上,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投资记录,预计总和将超过一百亿美元。

    可以说,这个投资规模,加上当时电子产品的繁盛,绝对是瞄准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

    然。

    没不久,就遇上了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再后,是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这也将高海华虹的宏伟梦想彻底击碎。

&

第2175章 锦湖的未来[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