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集:寻找替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阿竹却没放弃,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用长柄木勺不停地搅拌。煮了约莫一个时辰,水分渐渐蒸发,锅里的液体开始变得黏稠,颜色也从绿转成了琥珀色,先前的涩味淡了许多,隐隐透出一丝清甜。
nbsp“加点那个紫浆果试试?”风痕指着旁边装着紫黑色浆果的陶碗。
nbsp阿竹舀了半碗浆果倒进去,继续搅拌。浆果里的糖分融入汁液后,甜味明显浓郁了起来,只是黏度似乎差了些,木勺提起来,挂着的糖液很快就滴落下去,不像蜜香藤熬出的糖液那样能拉出细长的丝。
nbsp“再加把石苔粉。”温如霜递过一个装着灰白色粉末的小布包。
nbsp石苔粉一入锅,原本有些稀薄的糖液瞬间稠了不少。阿竹试着将木勺举高,这次拉出的糖丝能在空中悬停片刻才断开。她眼睛一亮,连忙熄了火,将锅里的糖液倒在抹了油的石板上。
nbsp众人都屏息盯着石板上的糖液。随着温度降低,糖液渐渐凝固,从透亮的琥珀色变成了半透明的乳白色。阿竹等它彻底凉透,用手掰下一小块,试着拉了拉——虽然不如蜜香藤做的那般柔韧,却也能拉长到原来的两倍长,松手后还能慢慢回弹。
nbsp“成了!”李伯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他拿起那块糖试吃了一口,咂咂嘴道,“甜味是够的,就是比蜜香藤多了点土腥味,不算大问题。”
nbsp接下来的几日,学堂成了试验场。大家轮流守在灶台前,尝试不同的配比:甜葛藤多放些,黏性就强些,但土腥味会重;紫浆果加多了,甜味过浓,反而盖过了原本的清香;石苔粉的用量最是关键,少了黏度不够,多了又会让糖液变得脆硬,容易碎裂。
nbsp失败了一次又一次。有时熬出的糖液太稀,根本凝固不了;有时又太硬,一捏就碎成粉末。有次温如霜不小心把石苔粉撒多了,熬出的糖块硬得像石头,风痕用柴刀才劈开,结果崩飞的碎块差点砸到灶台边的孩子,引得大家一阵哭笑。
nbsp“或许该加点别的东西中和一下。”阿竹看着那堆失败品,忽然想起进山时看到的一种开着小白花的植物,“那种花闻着有股清香,说不定能盖过土腥味。”
nbsp第二天,她特意再进山一趟,采回了一大把那种叫“白薇”的小花。将花瓣晒干磨成粉,按比例加入糖液里,果然,熬出的糖块带着淡淡的花香,土腥味几乎闻不到了。
nbsp消息很快传开,周边的农户们都赶来学堂看热闹。有位常年在山里采药的老农,看了他们的试验后,摸着胡子说:“我知道有种‘野沙棘,长在山北的坡上,果实酸中带甜,汁水黏稠,说不定也能用。”
nbsp阿竹他们立刻跟着老农去采野沙棘。果然,用野沙棘果熬出的糖液色泽橙黄,黏性十足,虽然甜味稍淡,但加入适量的紫浆果后,效果竟比甜葛藤做的还要好。
nbsp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大家渐渐摸索出了好几种替代方案:甜葛藤配白薇花,适合做体型较大的糖龙,不易变形;野沙棘配紫浆果,做出的糖龙颜色鲜亮,还带着果香;甚至有户种甘蔗的农户试着用甘蔗汁混合石苔粉,也成功做出了韧性十足的糖块。
nbsp学堂里的小课堂又热闹了起来。阿竹站在灶台前,给新来的学员们演示着新的配方:“记住,野沙棘果要先去籽,不然熬出来会发苦……”风痕在一旁帮着分发材料,李伯则带着几个老匠人,指导大家调整火候——新的材料性子和蜜香藤不同,火候稍差一点,效果就天差地别。
nbsp有个先前因为买不起蜜香藤而放弃学习的少年,这次背着自家种的甘蔗来学堂,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锅里翻滚的糖液:“阿竹师傅,我这次能学了吗?”
nbsp阿竹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当然,从基础的塑形开始教你。”
nbsp少年高兴地应着,转身去准备工具时,脚步都带着轻快的跳步。阿竹望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院子里忙碌的众人——有人在晾晒新采的野沙棘,有人在研磨白薇花粉,还有几个孩子围着石板上刚成型的小糖龙,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里做得不够好。
nbsp风痕走过来,递给她一块刚熬好的糖:“尝尝?用野沙棘做的。”
nbsp阿竹接过来,放在嘴里慢慢嚼着。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和山野的气息。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双生谷,谷口的雾气已经散去,露出后面连绵的青山。
nbsp“你看,”风痕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声音里带着笑意,“山里的物产多着呢,只要肯找,总有办法的。”
nbsp温如霜正低头记录着新的配方,闻言抬起头,笔尖还蘸着墨汁:“我已经把这些方法都记下来了,等整理好,就刻在石碑上,立在学堂门口,让所有人都能学。”
nbsp夕阳的金辉透过窗棂,落在三人身上,也落在那些五颜六色的糖块上,折射出温暖的光泽。灶台上的铁锅还残留着淡淡的甜香,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寻材路上的艰辛与收获。阿竹知道,原材料的问题只是暂时解决了,往后还会有新的困难,但只要像这样,大家一起想办法,这门从双生谷走出去的技艺,就一定能稳稳地传承下去,如同那些在山野里顽强生长的植物,历经风雨,却总能抽出新的枝条。
喜欢。
第417集:寻找替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