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逸霄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8集:教育联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析糖稀结晶原理。”

    nbsp几天后,县教育局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各校负责人和文化部门代表。张师傅特意带来他珍藏的百年糖龙模具,铜制的龙鳞纹路在灯光下依然清晰。“上个月的体验活动,来了两百多个孩子,没有一个中途离开的。”他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模具,“但光靠基地的力量,能接触到的孩子太少了。”

    nbsp教育局王科长推了推眼镜:“我有个设想,能不能成立一个‘糖龙文化教育联盟?”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初步方案,“由传承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各学校共享课程资源,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样既能降低单个学校的成本,又能形成规模效应。”

    nbsp实验小学的校长立刻响应:“我们可以负责编写低年级的普及教材,用漫画形式讲糖龙故事。”仪陇中学的代表接着说:“高中部的信息技术课,可以尝试用3D建模还原糖龙制作过程。”张师傅激动地站起来:“基地愿意每周派师傅到各校轮训,还能提供材料采购渠道,降低成本。”

    nbsp讨论从下午持续到黄昏,窗外的梧桐树影渐渐拉长。当王科长在白板上写下“糖龙文化教育联盟”几个字时,在场的人都感觉到,一个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计划,正在悄然成型。

    nbsp晓雨和李阳再次相遇,是在县图书馆的少儿区。两人同时伸手去够那本《中国龙文化图鉴》,指尖相触时都愣了一下。“你也在查资料?”李阳笑着把书让给晓雨。

    nbsp“我们老师说,可能要开糖龙兴趣班了。”晓雨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个商周时期的玉龙造型,张师傅说他设计传统糖龙时,就参考过这个弧度。”李阳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我们班在讨论校际交流,比如举办糖龙设计比赛,你们小学组可以和我们中学组结对子。”

    nbsp夕阳透过窗户,在书页上投下温暖的光晕。两个年龄相差三岁的孩子,因为同一份热爱,叽叽喳喳地规划起未来的活动,他们的笑声惊动了趴在书架上打盹的猫咪。

    nbsp第四章:联盟成立

    nbsp十二月的第一天,仪陇县文化馆门前挂起了鲜红的绸带。“糖龙文化教育联盟”成立仪式在这里举行,全县八所中小学的师生代表站满了庭院。晓雨作为学生代表,特意穿上最整洁的校服,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得微微飘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张师傅牵着两个孩子的手走上台,一个是捧着糖龙模具的晓雨,一个是拿着设计图的李阳。“今天,我要把这两样东西交给年轻人。”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模具是我师父传下来的,设计图是孩子们想象出来的,老的要守,新的要创,这才是传承。”

    nbsp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王科长宣布联盟章程:每周三下午为“糖龙课程日”,由基地师傅到各校授课;每月举办一次校际交流,轮流在各成员校开展;学期末评选“最佳传承班级”和“创意小匠人”。

    nbsp仪式结束后,各校代表参观了联盟的“共享资源库”。在文化馆二楼的房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各校捐赠的教具:实验小学的手工彩纸、县一中的电子绘图板、职业中学的3D打印机……最显眼的是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不同学校设计的糖龙样品,既有传统的威武造型,也有卡通化的Q版龙仔。

    nbsp“这个是用可食用色素做的!”晓雨指着一条彩色糖龙惊呼。制作它的是县三小的同学们,他们在张岚的指导下,尝试用天然果蔬汁给糖稀调色,龙身呈现出渐变的粉紫色,像晚霞映在龙鳞上。

    nbsp李阳则被一台老式摄像机吸引了。“这里面是七十年代的糖龙制作影像。”张师傅介绍道,“联盟打算组织学生把这些老资料数字化,建立电子档案库,以后各校老师备课都能用上。”

    nbsp回到学校,晓雨的班级立刻成立了“糖龙小匠人”兴趣小组。每周三下午,周老师都会带着他们在美术室开展活动。第一次尝试制作竹篾骨架时,晓雨的手指被竹刺扎出了血珠,但她只是吮了吮手指,继续跟着视频教程练习捆绑技法。“你看,这样交叉缠绕才结实。”她帮同桌调整竹条角度,像个小老师似的认真。

    nbsp仪陇中学的进展更快。王梅老师把糖龙文化融入了校本课程,历史课分析龙图腾与古代天文的关系,数学课计算糖龙骨架的黄金比例,甚至音乐课都创作了《糖龙谣》。李阳所在的美术社团,正忙着设计联盟的标志,他们想把传统龙纹和钢笔笔尖结合,寓意“书写传承”。

    nbsp一月中旬的第一次校际交流,安排在实验小学。晓雨带着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参观他们的“糖龙角”——教室后墙的展示区里,贴着同学们的设计草图和制作心得。李阳带来的3D打印龙鳞模型引起了轰动,孩子们围着那个能自由活动的塑料鳞片啧啧称奇。

    nbsp“其实传统糖龙的鳞片也能活动。”晓雨不服气地拿出自己做的迷你糖龙,轻轻拨动龙身,用糖稀制成的鳞片果然能微微颤动。李阳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学生制作的糖龙,龙尾弧度竟和他在古籍里见过的“游龙摆尾”图惊人地相似。

    nbsp交流结束时,两校同学互换了作品。晓雨得到了一张李阳绘制的龙纹书签,李阳的笔记本里则多了片晓雨做的糖制龙鳞——虽然边缘有些不平整,但在阳光下闪着纯净的光泽。

    nbsp第五章:校园里的糖龙热

    nbsp开春后,糖龙文化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各联盟校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实验小学的早读课上,总能听到孩子们背诵自编的《糖龙三字经》:“糖如蜜,龙似仙,一勺绘,千年传”;仪陇中学的晚自习后,常有学生在实验室里偷偷研究糖稀的最佳熬制温度。

    nbsp晓雨的兴趣小组越来越红火,从最初的八个人扩展到三十多人。周三下午的美术室总是挤满了人,有的在削竹篾,有的在调糖稀,空气中弥漫着焦糖和竹屑混合的特殊香气。周老师不得不实行“轮岗制”,让孩子们分批进行实践操作。

    nbsp“晓雨,你的‘鲤鱼龙太有创意了!”有同学指着她的新作赞叹。那条糖龙的身体是传统龙形,尾巴却做成了鲤鱼摆尾的样子,龙鳍上还沾着用白芝麻做的浪花。这是她结合语文课上学的《鲤鱼跃龙门》故事设计的,张师傅看了都夸“有灵气”。

    nbsp但烦恼也随之而来。兴趣小组的材料消耗得飞快,每周买白砂糖就要花掉近百元。晓雨看着记账本上的数字,突然想起张师傅说过,以前的手艺人会收集麦芽糖渣重新熬制。“我们可以搞个‘甜蜜回收活动!”她在小组会上提议,“让同学们把家里的废糖纸、过期糖果带来,我们试着提炼糖稀。”

    nbsp这个主意得到大家响应。两周后,他们收集了满满三纸箱原料。在张岚的指导下,孩子们用纱布过滤糖渣,用小火慢慢熬制,真的做出了淡黄色的糖稀。虽然口感不如纯白砂糖做的细腻,但用来练习造型足够了。“这叫‘变废为宝,也是传承节约的老规矩。”晓雨在班会课上向全校介绍经验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nbsp仪陇中学的糖龙热潮则体现在更富想象力的领域。李阳和信息技术小组的同学合作,开发了一个“虚拟糖龙”程序。戴上VR眼镜,就能模拟从竹篾编织到糖衣浇铸的全过程,连熬糖时的温度变化都能通过手柄震动感知。这个程序被联盟作为共享资源推广后,连偏远乡镇的学校都能开展体验课了。

    nbsp“其实传统工艺里藏着很多科学道理。”李阳在跨校讲座上展示他的发现,“糖稀的最佳温度是160℃,这时候的粘稠度刚好能画出流畅的线条,早了太稀,晚了易脆——这和化学课上讲的非晶体熔化特性完全吻合。”台下的初中生们听得入了迷,原本觉得枯燥的物理知识,突然变得生动起来。

    nbsp四月的校际交流活动安排在县职业中学。这里的学生展示了他们的“现代糖龙”:用食品级3D打印机打印的龙身骨架,再手工浇铸糖衣,既保持了传统造型,又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晓雨第一次见到打印机喷头像糖勺一样“绘制”龙鳞,惊讶得睁圆了眼睛。

    nbsp“但最关键的还是手感。”职业中学的大哥哥让她摸打印好的龙首,“机器做不出张师傅那种带着手温的弧度。”晓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她想起自己

    喜欢。

第438集:教育联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