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集:非遗申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翅膀。可连着三天,要么是柴火太旺把糖熬焦了,要么是天气太潮糖旗挂不起来。第七天清晨,林砚秋看着灶台上凝结的白霜,忽然想起祖辈说的34;霜重糖纯34;,赶紧叫上七叔公升火。当朝阳透过窗棂照进灶房,那面琥珀色的糖旗在晨光里舒展时,陈阿明的相机快门声和众人的惊叹声混在了一起。
nbsp最费劲的是整理技艺谱系。林砚秋在老祠堂的横梁上发现了模糊的字迹,爬上梯子用软布擦了半天才看清,是清代道光年间的糖龙艺人名单。她把这些名字抄在红纸上,和七叔公口述的师承关系一一对应,画了整整三张谱系图。有天夜里,她对着图上那些陌生的名字出神,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窸窣声,推窗一看,是那几个小丫头在用糖稀在石板上画龙,嘴里还哼着新编的童谣:34;龙尾巴,绕三绕,老手艺,不能掉;
nbsp申报材料越积越厚,堆在堂屋里像座小山。林砚秋给每样东西都做了编号:001号是《糖作谱》的扫描件,073号是七叔公演示34;捏龙头34;的视频光盘,156号是小丫头们画的糖龙涂鸦。陈阿明把这些做成了电子档案,存在一个红色的U盘里,挂在脖子上贴身带着。有次他去县城刻盘,路上摔了一跤,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摸脖子,摸到U盘还在,才发现膝盖已经磕出了血。
nbsp提交材料的前一天,谷里来了位不速之客。省里来的民俗学教授翻看着那些老物件,忽然指着一只缺了口的瓷碗问:34;这是做什么用的?34;七叔公接过碗,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缺口:34;调糖色用的。民国时我师父用它调的39;霁红39;,做出来的龙鳞像夕阳落进水里。34;教授眼睛一亮:34;这就是活态传承的证据!34;
nbsp那天晚上,双生谷的灯亮到后半夜。林砚秋在申报书的最后写道:34;糖龙不是死的物件,是活在我们手里的念想。34;她写完抬头,看见陈阿明正在给七叔公拍最后的访谈,老人说起年轻时背着糖担子走街串巷的日子,眼里的光比灶膛里的火还亮。墙角的娃娃们已经趴在史料堆上睡着了,脸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糖渍。
nbsp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爬上老槐树梢时,林砚秋把沉甸甸的申报材料箱装上了车。箱子上贴了张红纸,是小丫头们画的简笔画:一条歪歪扭扭的糖龙,嘴里衔着写有34;非遗34;二字的卷轴。车开出谷口时,她回头望了一眼,看见七叔公站在老槐树下,手里举着那只调糖色的瓷碗,碗沿的缺口在晨光里闪着微光。
nbsp陈阿明忽然指着前方叫了一声,林砚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不知何时,谷里的炊烟在晨雾中凝成了一条淡淡的龙形,正缓缓向天空游去。她忽然想起七叔公常说的那句话:34;真正的传承,是让手艺像龙一样,能飞,还能回家。34;
nbsp车窗外,霜降后的田野泛着清冽的光泽,像极了熬得正好的糖液。林砚秋轻轻抚摸着怀里那个红色U盘,仿佛触摸着一条正在苏醒的龙。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从双生谷到非遗名录,这条路或许很长,但只要锅里的糖还在熬,手里的龙就不会凉。
喜欢。
第441集:非遗申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