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伪君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章 要命一条[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乡贤之外,又从商人之中产生了十五名。

    nbsp这个名额不出意外也不是白给的,是要真金白银兑现出来的,得到了四万多万“押金”。

    nbsp而且这县令还狗胆包天,擅自改变国策,放宽种植桑田侵占水田面积。

    nbsp八万多亩地,又得了十二万两白银,我去啊!

    nbsp江泉县空手套白狼,全部的收益加起来,足有十八万两之多,当然,有四万多是“押金”。

    nbsp这还不算粮食生丝等杂物。

    nbsp所有人都的脸色都憋得相当难受,如同正在便秘一般。

    nbsp这份奏折里最受人诟病的就是“擅自放宽种植桑田,侵占水田面积”的国策。

    nbsp这绝对是上纲上线的大事,可现在放在大灾之后的背景上,却是根本没法说理?

    nbsp大灾之中,这些田地被淹,损失是必然的,减产减赋自不必说,生产自救也是必然的。

    nbsp可这每一条都是要钱的,资金从何而来?赋税又要减免多少才够?

    nbsp现在江泉县不非但没有向朝廷伸手要半文钱,还能承诺今年上交的税赋增加三成,这就直接直中朝廷的软肋了。

    nbsp好吧,若是诸公不同意,这些损失就由朝廷自己来担好了,你先拔几万两银子花花可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现在朝廷财政可谓是四面漏风,处处告急,数十受灾府县嗷嗷待哺,你想怎的?

    nbsp毛弘毛大人凝思了半晌,看向了户部尚书扬鼎,问道:

    nbsp“敢问扬大人,此次地震,户部向江南受灾府县拔银粮几何?”

    nbsp扬鼎苦笑道:“天下受灾四省十七府四十二县,按受灾轻重自有额度,然则江南历来富庶,此事已交由南京户部自筹,目前尚无回音。”

    nbsp毛弘又问道:“若是由咱们北京户部拔银,按例是多少?”

    nbsp扬鼎两手一摊,十分光棍的说道:“要银子没有,要命有一条。”

    nbsp扬鼎的话十分不客气,你这不是有病吗?明明江南自己有能力解决,非逼着咱们户部出钱,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nbsp“可是国有国法,国家钱物自有分配之道,岂容胡乱分派。”张大人不依。

    nbsp“就你能!你能你来啊,我这户部尚书早不想干了,你若点头,老夫立马让贤。”扬鼎对毛弘还有两分客气,对张宾这个大嘴巴就没什么好脸色了。

    nbsp户部尚书嘛,总是习惯性的锱铢必较,他可还记得先前躺炮的不爽。

    nbsp说起来,户部尚书是六部中排名仅次于吏部的第二大实权尚书,按说是人人争破脑袋的职位。

    nbsp可事实并非如此,天下最难做的就是户部尚书,皇帝,百官,百姓,全天下人都向他伸手,而且个个都不满意,个个都在骂娘。

    nbsp做户部尚书的没有一身铜皮铁骨,不但做不长久,也活不长久。

    nbsp扬鼎若非早已修炼到脸皮刀枪不入,也不能从成化五年一直做到现在,早被人骂死了。

    nbsp所以论到骂战功夫,扬尚书不发作便罢,发作起来,也是谁都不鸟的。

    nbsp都说前世造孽,才会被发配到户部,前世造了下十八层地狱的大孽,才能当户部尚书。

    nbsp这可不是乱说,而是从洪武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官场谚语。

    nbsp在洪武朝,户部尚书真真是实打实的高危职业,早朝离家时都得先跟家人们话别。

    nbsp说出来别人都不敢相信!

    nbsp从洪武元年算起,到太祖离世,一共三十一年,整整换了四十四位户部尚书。

    nbsp平均每年都要换人。

    nbsp其中洪武三年,一年就更换了五位户部尚书,洪武八年又是五位。

    nbsp而所有这些人,改的改,降的降,贬往边远的占了绝大多数,只有三位是致仕的,且最后竟无一人升官。

    nbsp这样的户部尚书,谁不当得心惊肉跳,朝不保夕?

    nbsp虽说到了太祖的子孙手里,平和了太多,可也仍然不是谁都能坐的位置。

    nbsp他张宾何德何能,敢有此想法?

    nbsp何况术业有专精,真让他做他也做不了啊!

    nbsp张宾闹了个大红脸,悻悻然收声。

    nbsp毛大人却没有轻言放弃,他看向了通政使周文韶。

    喜欢。

第223章 要命一条[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