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伪君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2章 横插一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

    nbsp这就是有老师和没有老师的区别了。

    nbsp方唐镜认真自省,自己之所以自信有七八分把握,都是建立在自己必中这个信心上的。

    nbsp所谓必中,乃是已经前知了题目,做过了无数遍,自然是信心满满。

    nbsp这样的信心又反过来影响到了自己的态度,加上已经自认为足够努力,普通的生员乃至于县府学里的老师也自认已无可教,更有些已经甘拜下风,这便又使得自己更加自信。

    nbsp而且八股文在自己的想法和后世无数人的批判之下,早已定性为一块除了作为敲门砖之外,无甚么大用的,形式大于实质内容的文章格式而已。

    nbsp哪里想过还有什么“八股取士之义”。

    nbsp不会是忽悠自己吧?

    nbsp不会,想想李秉的生平,二十多岁的解元,进士,文采武功在整个大明都是顶尖一流的大才,这样的人,看问题必然眼光毒辣无比,一语中的。

    nbsp而且李秉早年贫苦,又不依外力,乃是自己咬牙熬出来的学问,必然在科举一道上有自己的不传之秘,这八股取士之义想必就是他的秘密武器了。

    nbsp可这“八股取士之义”在外面从未听人提及过。

    nbsp方唐镜如醍醐灌顶,原来老人是存了倾囊相授的心思的,可谓是期盼至高。

    nbsp要知道,在古代,知识就是了不得的财富,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nbsp而在这少数人当中,掌握了科考秘诀的又是少数人里的少数人,就等于是开了作弊器一般巨牛的存在。

    nbsp一旦掌握了科考秘诀,轻则是一骑绝尘,轻轻松松过关斩将,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

    nbsp重则福及家族,累世富贵,成就一方望族。

    nbsp古谚有云,富贵不过三代。这个法则还是普遍适用的。

    nbsp要想打破这个魔咒也不是没有法子,最好的法子,就是成为科举世家。

    nbsp就是说,只要家族之中代有举人进士便可维持住家族富贵不坠。

    nbsp许多所谓的书香世家,钟鸣鼎食的簪缨望族就是这么来的。

    nbsp比如福建的于濂浦林氏“三世五尚书”,江西伍氏的“一门八进士”,放眼华夏,这样的例子不多,却也绝对不在少数。

    nbsp方唐镜明白,这就好比后世,人人都知道九八五的重要,可要怎么才能考上九八五,就只能各显神通了,偏偏就有那么几所名校,每年考上九八五的人才特别多,原因无它,人家掌握了考试的套路而已。

    nbsp因此能不能上掌握考试的套路,就成了成功的关键。

    nbsp方唐镜原本存了拜师的心思,主要是想给自己的背景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一笔,没想过自己学业方面还存在如此瑕疵,此时经老人点出,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nbsp不敢怠慢,连忙离座,拂袖,正冠,恭恭敬敬三个响头磕到地。

    nbsp方唐镜恭恭敬敬三个响头磕到地之后,诚恳地道:

    nbsp“小子愿拜先生为夫子,请先生授业解惑,不知有幸否?”

    nbsp方唐镜这般说,是很郑重的。

    nbsp天地君亲师,方唐镜是把老道当作亲这一级看待的。

    nbsp一般学生对于老师,都是称先生,比如开蒙的先生,授课的先生。

    nbsp象是收私人弟子,教授平生绝学的,学生与先生的关系更进一步,则称老师,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意。

    nbsp而比老师亲近的,视为父亲一般的亲人长辈的,则称夫子,意思是学生把老师当作孔圣一般的敬仰。

    nbsp方唐镜这般说,显然就是把老道当至亲之人了,当然,他孤家寡人一个,能有一个肯尽心扶持自己的父辈也是求之不得,出自真心诚意。

    nbsp老道心里已是千肯万肯,但若是方唐镜一求自己就应了下来,岂不显得不够尊严?

    nbsp老道点头不已,却是看向老儒道:“石渠老弟,你怎么看?”

    nbsp说话间还不动声色地打了一个眼色,暗示老友配合。

    nbsp老儒道:“小友语出至诚,您老学究天人,也该寻个传人……”

    nbsp老道优雅地挼须点头,配合他仙风道骨的造型,颇有世外高人的出尘之感,然而老友的下一句话,顿时让他一惊,胡子都扯断了几根。

    nbsp老儒道:“不过嘛,道不可轻传,读书万卷,终需用到实处,还需考校一番他对世情的历练……”

    nbsp老道顿觉不妙,频使眼色。

    nbsp可任他将眼皮眨到抽筋,老儒只当不见,不紧不慢地说道:“前日听到一个案子,老朽我总觉得那里不对,贤侄你不妨帮老叔参详一二。”

  &nb

第332章 横插一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