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伪君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5章 洞悉考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九月十五,跃龙门。

    nbsp又经历了一轮子夜赴考的喧闹,方唐镜坐在了考场之中。

    nbsp此时已是深秋时分,很多人都已穿上厚厚的御寒服饰。

    nbsp比如方唐镜,身上穿的便是薄羊裘。

    nbsp看来,很有必要推广棉衣了,这又是一个时代的空白,当然也是发财的良机。

    nbsp“咚咚咚”三声鼓响,卯时一刻,开考的时间到了,考生们抬起头望向明远楼。

    nbsp旭日从明远楼的身后一跃而起,金辉洒进贡院之中,温暖了无数考生的心田。

    nbsp旭日东升,这是个好兆头。

    nbsp端起刚泡好的龙井,方唐镜呷了一口。

    nbsp茶味在口中慢慢发酵回味,整个人进入了最清醒的状态。

    nbsp接着有云板一响,一拔拔的官差从明远楼里出来,拿着印好考题的卷子发了下去。

    nbsp乡试这次考题没有如之前一般临时出题,而是昨夜就出好了,然后在贡院内赶印出来。

    nbsp等到开考的时候便发了下来,随着试题发下来的,还有稿纸和誊写纸,稿纸到考试结束的时候,也是要收缴回去的。

    nbsp稿纸是八张两开的浅米色毛边纸,而真正誉写时文的,则是红线竖道的表纸。

    nbsp表纸两面一开,每开十二竖行,每竖行二十四字,不可多亦不可少。

    nbsp这是乡试时专用的考试用纸,时文要按格式抄写在表纸上。

    nbsp方唐镜发现,表纸的质量明显比上次用的要好。

    nbsp一切都是为了彰显与上一次失败的考试截然不同。

    nbsp卷子一到手,考场就响起了纸页哗哗的翻动声。

    nbsp方唐镜用镇纸将卷子压好,便认真看起题来。

    nbsp纸上写着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乃是最标准的乡试“头七”制式。

    nbsp第一道题:

    nbsp予知。

    nbsp这一题不难不易,出题中正,出自于《中庸》。

    nbsp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井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nbsp意思是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假如被驱赶到陷井中,却又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的道理后,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去。”

    nbsp方唐镜思索片刻,提笔在稿纸上写下破题:

    nbsp“是故圣人失道于东门,累累然如丧家之犬也。”

    nbsp方唐镜的这个破题,相当有新意。

    nbsp新意在那里?

    nbsp首先这是一个故事。

    nbsp说的是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郑国的时候,与弟子们走散了。

    nbsp众弟子自然四处寻找,子贡问到一个人,那人对他说道:

    nbsp“东门那里有一个颓废得好象是丧家犬的家伙,你快去看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nbsp子贡找了过去,果然找到了孔子。

    nbsp孔子问子贡怎么找到自己的,子贡也很诚实地把那人的话告诉了孔子。

    nbsp孔子大笑道:“神似,太神似了。”

    nbsp其次,方唐镜通过这个故事引申出了坚持道义的困难。

    nbsp圣人为了传道历经了不知多少艰难,可也正因为难,所以圣人才会坚持传道。

    nbsp可见,为了解决世人的“予知”,首先就是要传道,然后就是要坚持。

    nbsp其三,用语方面有新意。

    nbsp破题里第一句话的“失道”是个双关语。

    nbsp既明指了圣人迷失了道路,又暗指了第一个“予知”。

    nbsp第二句话的“丧家犬”又是个双关语。

    nbsp明指了世人不识圣人,暗指圣人传道之艰辛和坚决。

    nbsp破题堪称完美。

    nbsp写完破题,方唐镜看向第二道题目。

    nbsp第二道题;

    nbsp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nbsp方唐镜想了一会,执笔写下:

    nbsp“事亲惟色为难,是子无深爱。夫妇须而爱子,则情笃而自恭。”

    nbsp方唐镜上一辈子的遗憾就是未能尽孝,这一辈子的遗憾同样如此,因此感悟不是很深。

    nbsp因而破题只能从传统的经典解释出发去阐述,在中规中举的范畴里尽量发掘发挥。

    nbsp之所以要先写下每一道题目的破题,乃是李秉的破卷绝技之一。

    nbsp其中之一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

    nbsp士子读书,厚积薄发,在看到题目的刹那,会不自觉地涌出一闪即逝的灵感。

    nbsp等到深思熟虑,套入

第425章 洞悉考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