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勋二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5章 平江伯是个二五仔[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马车经过城外杂乱的民居,通过南城门,便进入了天津城。

    nbsp城外城内仿佛两重天,马车驶入城内,沿着南北大街,径直向北而去,张忠掀开车帘便见街道两旁店肆林立以绸缎、珠宝店为多。

    nbsp街道上行人如织,红男绿女川流不息,店铺的叫卖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入眼端得是一片繁华景象。

    nbsp马车内,江风见张忠颇为吃惊于天津的繁华,不由笑着解释道“这天津城,又称“算盘城”,整座城市形同算盘,城墙周长九里,城内街道,九纵九横。”

    nbsp“城东建祖庙,城西修祭坛,城南有街市,城北为官署,自永乐年间建城后发展到现在,天津城内已有五集一市。”

    nbsp张忠闻言微微颔首,心中嘀咕“天津在后世能成为四大直辖市之一,其繁华便不用赘言了。”

    nbsp江风见张忠听得认真,继续说道“天津因漕运而兴,伯爷抵达时船便是停留在南码头,而在城东北还有个北码头,那里比南码头还要繁华热闹,我们建的张氏棉衣坊便在城北靠近北码头。”

    nbsp“原来如此,一会吃完饭,还需要你带我去看一看,此次南下,我特意在天津停留便是想去棉衣坊考察一番。”张忠笑道。

    nbsp“这个没问题。”江风连忙应道。

    nbsp“吁”

    nbsp随着车夫的一声吆喝,马车停了下来。

    nbsp“伯爷,到了我的别院了,我们先去用饭,待你休息好了,我再带你去看看棉衣作坊。”江风笑道。

    nbsp“好”

    nbsp张忠自无不可,便下了马车,进入了别院。

    nbsp之后便是一顿山珍海味,张忠吃好后,还抽空睡了个午觉。待睡醒后便在江风的带领下,乘坐马车向城北张氏棉衣坊而去。

    nbsp马车再次停下时,张忠便来到了棉衣坊。

    nbsp站在张氏棉衣坊前,张忠发现棉衣坊占地颇广,门前还有两个彪形大汉守卫。

    nbsp“棉衣坊的规模有多大了?”张忠一边向里面走一边随意问道。

    nbsp“如今已有纺织工人八百人,按照你的设想,分为十个车间,每个车间八十人,按照棉布的制作流程擀、弹、纺、织几道工序都是在一个车间完成,完全按照你所说的流水线生产。”江风赶紧解释道。

    nbsp“不错。”张忠闻言微微颔首。

    nbsp说着话两人便进入了一号车间,张忠便见到纺织女工正在用搅车轧棉。

    nbsp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所谓的轧棉便是从棉花的棉籽上轧下棉纤维的过程。

    nbsp话说脱棉籽一向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不知困扰了多少纺织女工。

    nbsp直到宋末元初着名的棉纺织家黄道婆从崖州回到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后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这才大为提高。

    nbsp说起这个黄道婆,其人经历颇为奇特。

    nbsp她幼时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当时崖州汉黎混居,她在崖州居住40年,学习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

    nbsp直到元朝元贞年间,返回故乡松江府,教乡人改进纺织工具,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织成各种花纹的棉织品。

    nbsp正是经过她的努力松江才成为棉织业的中心。

    nbsp回到眼前。

    nbsp“她们的工作辛苦,待遇如何?”张忠指着正在轧棉的纺织女工问道。

    nbsp“伯爷放心,我给她们的工钱都是高于其他作坊的,而且棉衣作坊周围的地我都买下了,按照你说的,我准备将这里建成一个园区,除了作坊外,在外围会陆续建宿舍与休闲区,让她们过得比以前好。”讲风神色复杂保证道。

    nbsp张忠闻言笑道“不要觉得这样做吃亏,其他黑心商人只求多赚钱不管这些纺织工人的死活,短期内那些商人似乎占了便宜,但是长远看得不偿失。”

    nbsp“要知道只有这些纺织工人生活得好,她们的工作积极性才更高,效率高了,他们自然能生产更多的棉布,我们赚钱自然不在话下。”

    nbsp“伯爷,你说的是。”江风讪笑一声道。

    nbsp随后张忠又考察了几个车间,嘱咐了江风一番,这才乘坐马车回了别院。

    nbsp翌日一早,众人便乘坐马车出了天津城,再次登上楼船,一路南下。

    nbsp楼船彩楼内,张忠展开折扇,烦闷的说道“什么鬼天气,如此的闷热。”

第125章 平江伯是个二五仔[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