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内阁机制之五位宰相[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r/>
nbsp广场上,压抑的啜泣声再也无法遏制,从不同角落隐隐传来,那是劫后余生者对那段地狱岁月的痛苦回响。
nbsp裴徽端坐于龙椅之上,冕旒微动,深邃的目光似乎穿透了眼前的珠帘与广场上的人群,看到了铁马冰河、浴血奋战的景象。
nbsp这些文字他早已看过,但此刻经由王维那饱含血泪、极具感染力的声音念出,配合着广场上弥漫的肃杀与悲怆气氛,那尸山血海、城破家亡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无比清晰。
nbsp他放在龙椅鎏金扶手(雕刻着狰狞的龙首)上的手,不自觉地微微用力,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青筋隐现。
nbsp这江山,是他与无数将士用血肉之躯,从废墟与绝望中一寸寸夺回来的!
nbsp“……幸赖昊天明鉴,眷顾苍生!降生英主!裴徽陛下,承天景命,应运而生!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然目睹苍生倒悬于水火,社稷危殆于累卵,遂顺天应人,奋起神武!提三尺剑,扫荡群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黎庶于涂炭,复宗庙之威仪!……”
nbsp颂扬的部分开始了。
nbsp王维的语调转为激昂慷慨,如同战鼓擂响,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感。
nbsp郭襄阳、郭千里等跟随裴徽出生入死的武将听着对主上功绩的赞颂,胸膛剧烈起伏,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忠诚与无上的自豪,仿佛那些浴血奋战的荣耀时光就在昨日。
nbsp李太白站在文官队伍中,神色异常复杂。
nbsp他欣赏裴徽扫平战乱、再造山河的雄才伟略,内心深处也感激这位新帝不拘一格,赏识他的才华,给了他一个位置。
nbsp但此刻,听着王维口中那近乎神化的颂词——“承天景命”、“应运而生”、“奋起神武”……看着那高踞于九重丹陛之上、面目模糊在十二旒白玉珠帘之后、周身散发着煌煌帝威的身影,一种强烈的、无法跨越的疏离感油然而生。
nbsp那个曾与他月下对酌、击节高歌、纵论古今兴废、甚至带着几分江湖豪气的“裴帅”,似乎真的被这身龙袍、这座金殿彻底吞噬了。
nbsp他下意识地微微侧过脸,垂下了那双曾傲视王侯、此刻却显得有些黯淡的星眸,避开了御座的方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
nbsp心中五味杂陈:是敬畏?是感激?还是对那份逝去的、纯粹知己之情的深深失落与怅惘?这金碧辉煌的朝堂,终究不是属于谪仙人的江湖。
nbsp“……今赖陛下神威,扫清寰宇,廓定八荒!天命所归,人心所向!谨告祭天地神只,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天授!建元‘天授,昭昭天命,授此神器,亦期授民以安邦定国之道,革故鼎新,与天下万民更始!……”
nbsp“天授”二字被王维念得格外铿锵有力,如同金石交击,象征着新王朝的正式开篇,也宣告着旧时代的彻底终结。
nbsp紧接着,诏书达到了最高潮,也是最锋芒毕露、杀伐之气四溢的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涤荡污秽,廓清寰宇!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新土!……”
nbsp“皆为新土!”这四字如同九天惊雷,挟带着无匹的威势在广场上空炸响!
nbsp王维的声音陡然变得如同金戈撞击,铁马奔腾,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征服意志!
nbsp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重重宫阙,越过了千山万水,凌厉地刺向帝国的西南方向!
nbsp那个方向,剑南道节度使的位置还空悬着,杨国忠虽死,但其残余势力、逃亡的永王李璘(李玢)、以及拥兵自重的鲜于仲通等人的名字,如同阴影般在每一个知情者的心头闪过。
nbsp这已不是含蓄的暗示,而是赤裸裸的战争宣言!是新帝对尚未完全臣服之地的最后通牒!
nbsp郭襄阳、熊虎中等将领精神大振,呼吸瞬间粗重起来,眼中燃起熊熊战意,仿佛已经听到了战鼓的召唤。
nbsp严武、张巡等宿将则神色凝重,深知这四字背后意味着又将是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征伐。
nbsp许多文官心头一紧,脸色微变,他们嗅到了浓烈的硝烟味,知道这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恐怕很快就要被新的战火打破。
nbsp“……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四海咸宁,万邦来朝!……”
nbsp王维的声音在最后一个“朝”字上拖长了音调,带着一种悠远的回响和不容置疑的展望,然后戛然而止,留下无尽的余韵在空气中震荡。
nbsp他缓缓合上那份承载着血火与未来的卷轴,额角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后背的紫袍也隐隐被汗水浸透。
nbsp这耗费巨大心力、承载着千钧重担的宣读,即使对他这位才华横溢的文豪而言,也是一次精神与体力的巨大消耗。
nbsp广场上陷入了短暂的、绝对的寂静。仿佛那雷霆万钧的宣言仍在天地间回荡,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心神摇曳。
nbsp随即,如同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爆发——
nbsp“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nbsp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冲天而起!
nbsp声浪滚滚,如同惊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汇聚成席卷天地的洪流,似乎要将承天门的琉璃瓦都震落下来!
nbsp士兵们激动地以刀枪顿地,发出整齐的金铁轰鸣;官员们深深躬下身去,表达着最崇高的敬意。
nbsp整个承天广场变成了沸腾的忠诚之海。
nbsp裴徽端坐于龙椅之上,身形纹丝不动,如同风暴中心的礁石。
nbsp王维那篇华美绝伦、气势磅礴又杀气腾腾的登基诏书,字字珠玑,响彻云霄。
nbsp然而,裴徽这位马上得天下的开国之君,听着那些繁复的典故、华丽的辞藻、精心雕琢的排比,内心却泛起一丝无奈的苦笑,暗自思忖:“这王摩诘,文章写得是真好,念得也带劲,声若洪钟,气势十足……可朕听起来,还是不如郭千里站在沙盘前,用他那粗嗓门汇报军情来得明白痛快。”
nbsp“那些‘口蜜腹剑、‘蠹国殃民、‘包藏祸心……嗯,说的是谁朕倒是知道。可这‘承天景命、‘秉忠贞之志、‘授民以安邦定国之道……听着是威风,可落到实处,终究是兵要练,粮要足,民要安,逆贼要剿!”
nbsp他深知,这锦绣文章是给天下人看的,是法统的象征,但他骨子里,更习惯的是军帐中的直白与效率。
nbsp他的目光缓缓扫过丹陛之下那些熟悉的面孔,试图寻找一丝旧日的痕迹。
nbsp郭襄阳是裴徽最早跟着裴徽的心腹,这一位甚至曾经是漂亮娘亲的无敌舔狗,如今忠诚依旧炽热如火,但那眼神深处,已清晰地刻下了一道名为“君臣”的界限。
nbsp不再是并肩作战的兄弟,而是仰望天威的臣子。
nbsp王维、元载等人恭敬中带着谨慎,谨慎中透着疏离。
nbsp他们看到的是皇帝,不再是裴帅。
nbsp特别是李太白,那复杂难言的眼神和微微回避的姿态,更是将这份距离感放大到了极致。
nbsp那份曾经月下对饮的洒脱与不羁,已被朝服的庄重与御座的威严彻底阻隔。
nbsp一种深沉的、刺骨的孤独感,在这震耳欲聋、几乎要掀翻屋顶的狂热欢呼声中,反而更加尖锐地刺中了他。
nbsp帝王之路,注定孤寒。
nbsp他只能在心底默默希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小仙、九娘……但愿你们,在这深宫之外,还能记得从前那个裴徽。”
nbsp这龙椅是天下至尊之位,亦是隔绝七情六欲的冰冷孤峰。
nbsp新朝的大幕,在这激昂与孤寂交织的复杂乐章中,已然拉开。
nbsp短暂的群臣朝贺声浪如潮水般退去,偌大的承天门广场上,只剩下旌旗猎猎和十万余众刻意压抑的呼吸声。
nbsp空气中弥漫着香烛、新漆、以及冬日阳光晒在冰冷金砖上的独特气味。
nbsp袁思艺,这位新帝登基后地位愈发显赫的大太监,此刻整了整紫袍玉带,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历史性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nbsp他趋步上前,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恭敬,在距离御座九步之遥处停下,向着那高高在上的身影——天授皇帝裴徽,深深一躬,额头几乎要触到冰冷的金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的姿态谦卑到了尘埃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nbsp御座之上,裴徽身着玄黑衮服,十二章纹在初升的朝阳下闪烁着威严的金光。
nbsp沉重的十二旒冕冠垂下的玉串,在他眼前形成一道若隐若现的珠帘,也巧妙地掩去了他眼底深处的一丝疲惫。
nbsp昨夜,为了敲定这份即将宣读的圣旨,他与心腹重臣们彻夜未眠,争论、妥协、最终达成共识的每一个瞬间,此刻都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nbsp他看到袁思艺的动作,只是几不可察地抬了下右手食指,指尖在空中划过一道极其短暂的弧线,没有任何言语。
nbsp这个细微的动作,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在袁思艺心中激起涟漪。
nbsp这抬指一瞬,胜过千言万语。
nbsp袁思艺,果然是最懂朕心的人。
nbsp这满朝文武,十万军民,又有几人能懂这御座之重?
nbsp昨夜烛火下,颜卿的刚直、王维的圆融、元载的闪烁、王忠嗣的沉稳、罗晓宁的果决……还有那方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指尖触及的温润与印泥的沉甸,是权力,更是枷锁。
nbsp这新朝的第一缕阳光,便已灼人。
nbsp袁思艺心领神会,那微抬的手指是“宣”的旨意。
nbsp他利落地转身,动作带着一种宫廷特有的韵律感。
nbsp从身后小太监高举的紫檀木托盘上,他取过另一卷同样明黄、但图案迥异的圣旨——与之前那份威严的龙纹不同,这份圣旨上精绣着翱翔的瑞鹤与翻涌的祥云,象征着恩典与新生。
nbsp他双手将其高高擎起,在阳光下展开,明黄的绸缎反射出柔和的光晕。
nbsp“诏曰——”袁思艺那标志性的尖细嗓音再次响起,穿透了广场的寂静,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宽仁与庄重,回荡在承天门前。
nbsp这份圣旨的内容,裴徽早已烂熟于心。
nbsp从最初的腹稿,到与颜真卿、王维、元载、王忠嗣、罗晓宁等重臣在紫宸殿的激烈争论,再到昨夜烛火摇曳下的最后定稿,每一个字都凝聚了心血、智慧与权力的博弈。
nbsp尤其是最后,当他的手指稳稳按下那方新鲜出炉的、用整块和田美玉雕琢的传国玉玺时,指尖传来的温润触感、朱砂印泥沉甸甸的份量,以及灯光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古朴篆字闪耀的微光,都让他灵魂深处为之震颤——一个属于裴徽、属于“天授”的时代,随着这方印玺的落下,确凿无疑地降临了。
nbsp圣旨的内容冗长而具体,是新帝登基的恩典与帝国新制的基石:
nbsp第一部分:大赦天下。
nbsp袁思艺的声音带着悲悯:“……上体天心,下恤民瘼……除十恶不赦之罪(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外,余罪皆减等论处……囚徒感泣,囹圄为之一空……”
nbsp这消息如同寒冬后的第一缕春风,瞬间抚慰了无数颗绝望的心。
nbsp在广场边缘专门划出的区域,一些身着粗布、面容憔悴的囚徒家属中,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的、难以置信的抽泣声,很快汇成一片低低的呜咽。
nbsp一位白发老妪踉跄着跪倒在地,双手合十,对着御座方向连连叩首,干裂的嘴唇无声翕动,浑浊的泪水滴落在冰冷的石板上。
nbsp几个年轻的妇人紧紧抱在一起,肩膀剧烈地耸动,喜极而泣。这发自肺腑的悲喜,与广场中央的肃穆形成奇特的交响。
nbsp第二部分:蠲免恩典
nbsp袁思艺的语调转为温和:“……新元肇启,与民休息……特旨:天下赋税,蠲免三成,为期一载……徭役减半……务使耕者有其田,织者得温饱……”
nbsp这是最实在的惠民之举。在更外围的百姓观礼区,短暂的惊愕后,爆发出由衷的、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nbsp声浪滚滚,直冲云霄,震得广场两侧铜鹤香炉中的香烟都为之摇曳。
nbsp许多面黄肌瘦的农夫激动得涨红了脸,粗糙的大手用力拍打着同伴的肩膀;织工打扮的妇人则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低声念叨着“活路来了,活路真的来了”。
nbsp这欢呼是发自内心的拥戴,比任何朝贺的万岁声都更显真实。
nbsp第三部分:定鼎新制
nbsp袁思艺的声音陡然拔高,变得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一位官员的心上。
nbsp这是满朝文武屏息凝神、翘首以盼的核心,空气仿佛凝固了:
nbsp“中枢改制,设内阁,为天子辅弼,总领国政……定员五至九,兹首开五席:严庄、颜真卿、王维、元载、罗晓宁……杜黄裳为秘书监,掌内阁机要……”
nbsp……
nbsp……
喜欢。
第774章 内阁机制之五位宰相[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