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玉皇大帝转世之长生诀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2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长安到疏勒,再到安息,最后到罗马,像一条蜿蜒的蛇,将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连在了一起。他想起在路上遇到的那些商人,有的用葡萄换丝绸,有的用玉石换茶叶,他们的语言不通,却能凭着手势和笑容做成生意。

    nbsp第二天清晨,张骞将那匹凤凰丝绸送给了安息使者。他没有要鸵鸟蛋,只让使者带一封信给罗马的君主,信里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愿两国人民,永结同好。”

    nbsp许多年后,当这封信的抄本出现在罗马的图书馆,当丝绸成为罗马贵族最珍爱的奢侈品,人们或许不会记得张骞的名字,却会在抚摸那些光滑的丝绸时,感受到来自东方的温度。而那条被驼铃踏出的路,早已成了一条流淌着文明的河,将不同的文化融在了一起。

    nbsp第五章nbsp宣纸下的惊雷

    nbsp文天祥跪在大都的柴房里,看着窗外的雪落进铁窗的栏杆,碎成一片冰凉。他手里的笔已经快没墨了,宣纸上的字却越来越有力,每一个笔画都像用刀刻出来的,在雪光里泛着冷光。

    nbsp“文丞相,陛下说了,只要您肯降,还能做宰相。”元军的使者站在门口,声音里带着不耐烦。这已经是他第七次来劝降,每次都被文天祥骂回去,可忽必烈还在等,他说这样的人,若能为元所用,比打下十座城还值。

    nbsp文天祥没有抬头,他的目光落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行字上。笔尖的墨滴落在纸上,晕开一个小小的黑团,像他心里的血。三年前,他在赣州举起抗元的大旗时,那些跟着他的百姓,手里拿的不过是锄头和木棍,可他们的喊声比雷声还响。

    nbsp“你回去告诉忽必烈,”文天祥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我是宋的宰相,生是宋的人,死是宋的鬼。”他把笔放下,宣纸上的字已经干了,那些墨迹在雪光里,像一群不屈的士兵。

    nbsp使者叹了口气,转身离去。柴房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雪花落在窗台上的声音。文天祥想起二十岁那年,他在殿试上写下的策论,那时的皇帝还夸他的字有风骨。如今,风骨还在,只是江山已经换了颜色。

    nbsp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白鹭洲书院读书,先生教他们临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先生说,好的字不是描出来的,是从骨头里长出来的。那时他不懂,现在看着自己笔下的字,忽然懂了——那些横平竖直里,藏着的是一个民族的骨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正月初十那天,大都的刑场上落了雪。文天祥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宋朝官服,向着南方拜了三拜。他最后看了一眼天空,雪花落在他的脸上,像极了故乡的梅花。当刀落下的那一刻,他想起了宣纸上的字,那些字会像种子一样,落在这片土地上,等到来年春天,长出新的希望。

    nbsp许多年后,当有人在博物馆里展开那份泛黄的《过零丁洋》手稿,会从那些颤抖却坚定的笔画里,读懂什么叫气节。而那些写在宣纸上的字,早已越过了朝代的更迭,成了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nbsp第六章nbsp铁轨上的朝阳

    nbsp詹天佑站在八达岭的山岗上,手里的图纸被风吹得哗哗作响。他身后,一群留着辫子的工人正用锄头挖着路基,铁镐撞击岩石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得很远。

    nbsp“总工程师,这坡度太陡了,火车怕是爬不上去。”英国工程师金达的声音里带着怀疑,他手里的烟斗冒着烟,像个不肯熄灭的问号。三个月来,他一直说中国人修不了这样的铁路,说这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得请英国的专家来。

    nbsp詹天佑没有回头,他的目光落在图纸上的“人”字形线路上。那是他熬了三个通宵想出来的办法,让火车在山谷里转个弯,就能把坡度降下来。他想起留学美国时,老师拿着世界地图说:“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醒来时会震动世界。”那时他就在想,自己要做唤醒狮子的人。

    nbsp“金达先生,”詹天佑的声音平静却有力,“你看着就是。”他走下山坡,接过工人递来的水平仪,跪在泥土里测量着路基的高度。膝盖下的石头硌得生疼,却让他想起十二岁那年,父亲在留学契约上按手印时,眼里的期盼。

    nbsp秋天到来时,铁轨终于铺到了青龙桥。詹天佑站在站台上,看着第一列火车缓缓驶来。车头的烟囱里冒着白烟,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在山谷里蜿蜒。车厢里,坐着穿着西装的官员,也坐着穿着布鞋的农民,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样的兴奋。

    nbsp当火车沿着“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时,站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金达放下了手里的烟斗,对着詹天佑竖起了大拇指:“詹先生,你创造了奇迹。”

    nbsp詹天佑笑了,他看着火车消失在隧道的尽头,心里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条铁路不仅仅是铁轨和枕木,更是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路。从商周的车马道,到秦汉的驰道,再到今天的铁路,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来没有停下过追赶时代的脚步。

    nbsp许多年后,当高铁在这片土地上飞驰,当“一带一路”的列车驶向更远的地方,人们或许不会记得詹天佑的名字,却会在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里,听见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脚步声。而那条用钢铁铺就的路,早已和黄河、长江一起,成了这条文明长河里,最坚韧的一段河床。

    nbsp第七章nbsp屏幕里的星河

    nbsp王亚平站在天宫空间站的舷窗前,看着地球在黑暗中缓缓转动。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云层交织在一起,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而那些散落的城市灯光,像不小心撒在宝石上的碎钻。

    nbsp“亚平老师,您能再讲讲‘天宫课堂的实验吗?”地面指挥中心传来孩子们的声音,带着稚嫩的好奇。三天前,她在空间站做的“水膜张力实验”,让千万个孩子瞪圆了眼睛,他们说,那层亮晶晶的水膜,像童话里的魔法。

    nbsp王亚平笑了笑,拿起身边的悬浮水珠。水珠在失重环境下变成了完美的球体,里面映着她的影子,也映着地球的轮廓。她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还是个飞行学员时,在图书馆里看到的《天工开物》,那本明朝的科技着作里,画着古人纺织、冶铁、造船的样子。那时她就想,古人的梦想,或许就是今天的我们正在做的事。

    nbsp“同学们,”王亚平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地球的每个角落,“你们看这滴水珠,它就像我们的地球,而我们,都是住在这颗水珠上的人。不管是古代的张衡发明地动仪,还是今天我们探索太空,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

    nbsp她拿起一根羽毛,让它和一把锤子同时下落。在失重的环境里,它们像一对朋友,肩并肩地飘向舱底。这个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过的实验,此刻在太空中有了新的意义。

    nbsp“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王亚平的目光再次投向地球,中国的轮廓在夜色里隐约可见,“我们探索太空,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家园。”

    nbsp地面指挥中心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掌声。王亚平知道,这些掌声里,藏着未来的希望。从甲骨文上的星象记录,到张衡的浑天仪,再到今天的空间站,中国人对天空的向往,从来没有改变过。

    nbsp当她结束通话,转身看向舱内的实验设备时,忽然发现屏幕上显示着一幅星图,那是用最古老的星官命名法标注的——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像三个守望的星座,守护着这片天空。

    nbsp王亚平笑了,她知道,这条文明的长河,从来没有停下过流淌。从黄河边的陶罐,到甲骨上的文字;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到铁轨上的列车;再到今天飞向太空的航天器,每一代人都在为这条河注入新的水流。而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智慧、勇气和坚韧,早已成了河底的基石,让这条河无论遇到多少险滩,都能奔腾向前。

    nbsp窗外,地球还在缓缓转动,像一个永远不会停下的陀螺。而人类的文明,就像这颗星球上最亮的光,在宇宙的黑暗里,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喜欢。

第482章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