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秦时记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4章 路间见闻[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那妇人带着众人又行走了二三里地,恰巧经过一处驿亭,这边等着人验完符传,那边就又有两名男人替她推着那独轮车向前行走。

    nbsp一边还讨论着前推还是后拉,以及在这乡间小道上独轮车的妙用。

    nbsp这来回数里地,假如没有这车子,妇人便是担黄泥,一日走来回都不知要多少趟,且还担不回多少。

    nbsp“想出此法的,定然出身贫家,做过苦工,这才懂得爱惜人力!”

    nbsp他们大声讨论。

    nbsp那妇人却茫然说道:

    nbsp“怎么,你们那处没有去驿亭处听课领粟米吗?独轮车也是王后想出来的。”

    nbsp众皆大惊。

    nbsp怎么,怎么……他们听闻王后是了不得的贵人出身啊?

    nbsp“你不懂。”妇人却神秘道。

    nbsp“我家中有亲在咸阳处服役,如今回来,听说王后乃是昆仑仙使。”

    nbsp她又开心起来:“若非如此,怎会如此记挂着我们呢?待新年,还得与众位神仙多多上些香才是。”

    nbsp众人好生茫然。

    nbsp那他们还听说,这位王后出身巨贵,听说巴氏家族献得琉璃宝树一尊,王后虽不言语,侍女却说这只配拿去甘泉宫镶窗……

    nbsp这路独轮车,黄泥,还有什么煤粉,与琉璃宝树相差也太大了吧?

    nbsp又行得一里地,总算是来到了这妇人家中。

    nbsp院外有稀疏的篱笆,墙内种着些小菜,有年轻汉子正在用力翻拌着地上那一堆黄黄黑黑的东西。

    nbsp那妇人见状,还未来得及打招呼,便又急急忙上前:

    nbsp“哎,你没去驿亭听过课就是不成!那贵人千万交代了,黄泥切切不可贪多,否则这煤粉烧不起来,烟又大,还不能用,便像是把钱扔了!”

    nbsp说话间又寻了簸箕,狠狠往里头加了两簸箕煤粉才算。

    nbsp而后这才反应过来,指了指院外的一行人:“他们在路上帮我推车,验符传说是读书人。如今要来家中讨杯热水喝。”

    nbsp那汉子的笑意便热诚起来。

    nbsp“我今晨才服役回来,春心疼我,不叫我去推这车子……多谢各位贵人。”

    nbsp“喝热水是吗?”

    nbsp他热切招呼众人前去那简陋的厅房。

    nbsp门一推开,一股不甚明显的暖意便传了出来。

    nbsp走在最前的老人又是一怔。

    nbsp却见屋子里摆了个古怪的三脚陶土炉,上头正放着一个陶瓮。

    nbsp掀开盖子,里头是袅袅蒸腾着热气的水。

    nbsp那汉子又有些拘谨了:“我家中没那么多陶碗……”

    nbsp众人忙从身上取下行囊,而后找出水壶与水囊来,心中颇感怪异。

    nbsp若说这家贫吧,确实是贫。

    nbsp这服役的汉子身上衣裳丝丝缕缕,显然已经洗的快要烂了。如今深秋天气,穿的也少,并不是保暖的样子。

    nbsp可说富贵吧,还未到寒冬,家中竟是舍得这样取暖烧热水。

    nbsp这小小的炉子,放柴定然是不能的,必定是稀罕的木炭!

    nbsp那老人家却问道:“这就是那煤粉吗?”

    nbsp那汉子顿时得意起来:

    nbsp“正是!春可是持家辛苦才换来这些,如今烧起来,只需慢慢烧。一日两餐,常有热水,一天不过nbsp6个煤饼!”

    nbsp他有些不好意思:“春之前黄泥也加多了,否则听她说,只白日用,三块就够了。”

    nbsp“我家中还有妇人待产,否则只做饭,一日一块就够了……”

    nbsp他絮絮叨叨,什么都讲,手上动作却不停,只麻利的将众人的水壶水囊都小心灌满。

    nbsp老者看着那巨大的水瓮,想也知道这是为家中妇人备下的,否则哪顾得上他们这十几人的水囊。

    nbsp队伍里有年轻男人便问道:“这应当不比柴便宜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男人苦笑:“是要略贵些许,但这个更暖。且只做煤饼费些功夫,其余时间,我们可以种地,做工,反而更划算些。”

    nbsp他们这里距离咸阳近,附近的山头都是为王所有。

    nbsp稍大一些的树林全被圈了起来,以供养参天之树,禁止百姓上去。

    nbsp因而平日里烧饭的那些枯枝败叶,全是乡间地头一丁一点儿搜集起来的,半分也不敢浪费。

    nbsp这功夫不累,但却格外消磨时间,若哪一日没攒够,那一日便烧不得火。

    nbsp赶在寒冬来临之前,他们还要备下更多。还要加紧给家中的衣裳再多缝一些芦花草叶……

    nbsp贵人们一年四季都有闲暇,穷苦人家却是睁眼都在求生存。

    nbsp老人家若有所思。

    nbsp那水是烧开后,又封了炉子的风门慢慢温度降下去的,一行人站在院子里吹着凉风,一边看着妇人熟练的团着煤饼。

    nbsp“此前听您蜂窝煤,为何叫这个名字?”

    nbsp妇人一愣,还没说话,就见家中有半大少年从院子外进来,听到这话,便小心捧起手中的一摞圆柱煤球:

    nbsp“这上头有孔洞,像蜂窝,所以叫蜂窝煤。”

    nbsp一行人忙凑过去看。

    nbsp春却好奇:“你这又是从哪儿来的?”

    nbsp半大少年笑道:“我去匠人处了,他说亭长想再多打一副曲辕犁,咱家的须得再推一日。为做补偿,就多送我3块煤。”

    nbsp“阿母,我答应了。”

    nbsp那妇人一盘算:“正该答应!你阿父才服役回来,让他再休息一日,后日咱们再跟耕地种大麦。”

    nbsp这大麦不是小麦,而是后世欧洲用来做畜牧养殖的一样禾本,种起来便如粟米一样,生长又快,又耐寒又耐贫瘠,还方便保存。

    nbsp只是粗糙,且不如粟米耐饿。

    nbsp但却也能吃,还可以卖给贵人们用这个酿酒呢。

    nbsp对于农家来说,虽此时种下稍稍有些晚,但妇人家中田亩不多,也足够了。

    nbsp又眼馋道:“亭长家中的上等田,昨日我看他用那曲辕犁耕过了,又深又细。听说是要种小麦的,说是咸阳城流行一种包子……”

    nbsp但那上等饮食距离他们来说太远了。

    nbsp妇人又满足说道:“咱家虽没牛,你阿父却是能当牛使的,定能将田也耕得很好。”

    nbsp一家人听罢都美滋滋的:“王后不愧是昆仑的仙人,对咱们就是爱护!”

    nbsp?nbsp?【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

    nbsp?nbsp荀子的主张是儒法共用,我没什么政治眼光,只大概觉得这个比较合适。

    nbsp?nbsp这个时候,他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架空就架空一个他的弟子吧(他的两名弟子李斯跟韩非才是牛人,但我忘不了天行九歌就不写了!)

    nbsp?nbsp【秦国这个时期称乡间妇人,就是直接称呼老妇,小妇,不带贬义,甚至大家也这么自称。如果是熟人之间,可能就是以夫家姓氏,比如张妇、李妇。】

    喜欢。

第214章 路间见闻[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