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地下交通站的红小鬼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1章 党委扩大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东四分局二楼的会议室里,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湿衣服的潮气和一夜鏖战后的疲惫气息。

    nbsp长条会议桌磨光的漆面映照着几张同样布满倦容的脸。分局党委成员、各科科长、以及几个核心派出所的所长围桌而坐,气氛凝重。梁兴邦局长坐在主位,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他端起印着红五星的搪瓷缸,又灌了一大口浓茶,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刚换上一身半干、略显宽大旧警服的林默身上。

    nbsp“同志们,昨夜这场几十年不遇的暴雨,是对我们东四分局的一次大考!”nbsp梁兴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

    nbsp“城西皇城墙根的重大险情,惊心动魄!林默同志临危受命,带领一队、二队以及支援的民兵同志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斗,成功将一百二十七名群众安全转移,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公安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作风!市局王局长对此给予了高度肯定!”

    nbsp梁兴邦顿了顿,目光饱含赞许地看向林默:“林默同志,具体的情况,请你向大家通报,并对后续工作提出部署意见。”

    nbsp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默身上。他脸色依旧带着疲惫的苍白,嘴唇有些干裂,但眼神锐利如初。他没有拿稿子,面前的笔记本上只有几行潦草的关键词。他站起身,走到挂在墙上的城区地图前,拿起一根细长的指挥棒。

    nbsp“梁局,各位同志。”nbsp林默的声音沙哑,却异常清晰沉稳。指挥棒精准地点在地图上那个被红圈重重标记的区域——什刹海工地。

    nbsp“险情发生在凌晨两点四十分左右。老皇城墙根因长期雨水浸泡,土质酥松,在昨夜特大暴雨持续冲击下,于工地与棚户区结合部,形成了一道长约八米、宽处近半米的纵向裂缝。”nbsp指挥棒沿着裂缝走向划过,动作稳定有力。

    nbsp“当时情况万分危急:裂缝上方城墙土石松动,不断有泥块滚落;裂缝下方,因工地排水不畅形成的深达齐腰的积水,正疯狂倒灌入裂缝,冲刷掏空地基;而裂缝正下方,是建筑合作社的临时工棚和一片历史遗留的低矮棚户区,居住着二十七户、共一百二十七名群众,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旦城墙根发生垮塌,后果不堪设想!”

    nbsp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林默沙哑而坚定的声音在回响。他简要描述了抢险过程:

    nbsp“二队同志在齐腰深的积水中,挨家挨户强行敲门动员,对个别固执老人采取必要措施带离。整个过程耗时一小时二十分钟,最终确保所有人员无一遗漏,安全转移至前门大街大车店库房临时安置点。”nbsp他的语气没有渲染,却让在座者都能想象到当时水中的混乱与紧迫。

    nbsp“一队同志冒着上方随时可能塌方的危险,在民兵支援下,用草袋近千个,在裂缝下方垒起了一道近两米高的临时挡水墙,有效减缓了积水倒灌冲刷地基的速度。”

    nbsp“还有分局仅有的三架人力龙骨水车全部投入,由老张同志带领干警和附近街坊青壮轮班上阵,持续摇动排水近四小时,累计排出积水难以精确统计,但有效降低了险情区域水位,为后续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nbsp“天亮后,区人武部增援的民兵和沙袋已到位,正在对挡水墙进行加固加高。市建设局派出的两名工程师也已抵达现场,正在对裂缝进行详细勘察评估,预计中午前能拿出初步加固方案。”

    nbsp林默放下指挥棒,回到座位,目光扫过众人:“目前,险情区域已基本稳定,无人员伤亡。但隐患远未消除,后续工作极其繁重。”nbsp他翻开笔记本,条理清晰地开始部署:

    nbsp“第一,险情后续处置与安置保障,由我牵头负责。”

    nbsp“协调建设局工程师,务必在今天内拿出科学、可行的城墙根加固方案,并监督施工质量。此

第251章 党委扩大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