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1983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9章 文学的本质[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这位也和余切算半个战友,一起上过老山前线。李双桨在前线唱了足足几个小时的歌,不带停的。

    nbsp《血战老山》写出来后,估计还得去前线一趟。指不定又遇见了李双桨。奔赴前线的慰问团一直有,各省、各组织、各级别领导都来过,二次、三次的也不少见。

    nbsp87年、88年还发生过几次战斗,炮兵大发神威,情况基本上就是凯旋、凯旋和再凯旋。情况和前几年早已不同了。

    nbsp终于轮到费翔上场,只见到他明显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献唱《故乡的云》。

    nbsp余妈说:“哟,这小伙子……长得有点怪。”

    nbsp“那叫混血儿。这人叫费翔,中美混血的。”余切说。

    nbsp“我还是不太能接受。”余妈摇头。

    nbsp“你觉得呢?”余

    nbsp切问张俪。

    nbsp张俪头也不回:“不如余哥哥。”

    nbsp陈小旭?

    nbsp陈小旭也皱眉:“他长得像外国人,太像了,简直就是。”

    nbsp混血儿在这会儿不受欢迎?

    nbsp余妈说:“这小伙子太外国了,还是朱世茂那种好看,眉毛浓,鼻子也高。”

    nbsp“咳咳!”余爸咳嗽了几声。

    nbsp费翔的歌声响起,大家都望着电视:

    nbsp“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nbsp“归来吧,归来哟!”

    nbsp“……”

    nbsp费翔唱完这歌,却忽然哭了。

    nbsp这给余切弄蒙了。

    nbsp不是,春晚发生过这事儿吗?

    nbsp费翔忽然哽咽的谈到,自己有一个百岁高龄的太姥姥,鲁省人。正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尤其值得说道的是,费翔回宝岛发展演艺事业时,接触到了大陆的。

    nbsp那是《出路》。

    nbsp宝岛有一大批外嫁的女性,这不仅包括那些从宝岛嫁到发达国家去的,还有那些从内陆嫁到宝岛的。

    nbsp费翔的母亲就是前一类人。她母亲嫁给了一个美国军人,前几年刚离了婚,和费翔一起生活。

    nbsp这是个很刻板的女性,此前一直不让费翔学太多的汉文化,这导致费翔的汉语一直不太灵光。然而,他母亲有天却主动推荐了几本大陆的。

    nbsp由于费翔的中文能力不行,就只能选择余切的书——他的书有英文版本。

    nbsp就像是那些西方书迷一样,费翔由浅到深,从《地铁》那些通俗读物,到余切曾写过的那些传统文学。这让他大胆做出来大陆发展的举动。

    nbsp费翔的太姥姥已经不能认字,费翔今年来大陆后,把《出路》全文念给了太姥姥。费翔的姥姥也在演播台现场,听到这段事后,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nbsp气氛一时有些伤感。

    nbsp余妈又高兴,又茫然:“这看个电视,怎么老是提到余切?”

    nbsp余切道:“我本来最期待的是余光钟的节目。没料到,竟然是费翔先给了我震撼,因为费翔没见过我,他只看过我的书。意外才最惊喜。”

    nbsp之后费翔表演《冬天里的一把火》,一则上辈子互联网上流传的传说,果然被证明了。

    nbsp费翔当年表演时确实没切镜头。

    nbsp不过余切已经无心在意。毕竟比起真的影响到这个人来说,他到底穿了条什么样的裤子,这又能怎么样呢?

    nbsp11点

    nbsp50分,压轴节目登场。

    nbsp余光钟站到台前来,深情的朗诵《乡愁》这一首诗。

    nbsp“小时候,

    nbsp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nbsp我在这头,

    nbsp母亲在那头。”

    nbsp……

    nbsp全场都静静听着。

    nbsp这一首诗现在看,仍然不算特别优美。很多人质疑这首诗的价值,从韵律上讲,十分简单,并不出彩;从意象来讲,“一个初中生也能写出这样的诗”。

    nbsp从它要表达的思想来说,这样的诗也渐渐的变多了。余光钟不是很特别的一个人,岛内愿意发出这样声音的学者,现在已不在少数。

    nbsp“融冰之旅”是一个光辉的开始,很多文人想要跳进这艘船买名声。有趣的是,那些上辈子并不明显持有亲切立场的作家,现在也受到感染,公开表示“会沿着两位余先生的道路来前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在华人圈,目前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代表余切的地位。

    nbsp一点露出来的汤,让钱忠书喝了,都能凭空拔高他的文学地位。

    nbsp何况是“余先生”本人?

    nbsp余光钟曾被李傲讽刺为“政治投机客”,认为他未必真心实意。但这一辈子,余光钟必须也只能往这个方向狂奔了。

    nbsp这件事,直接把余切送进了《星星》诗刊的现代诗诗王,哪怕他一句诗都没有写。大众太喜欢余切了,大众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家。

    nbsp其他人只能是“写”的。还不能有一个“家”字。

    nbsp这就像是郭靖不一定是武功最强的,但他是“侠之大者”一样。

    nbsp“后来啊,

    nbsp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nbsp我在外头,

    nbsp母亲在里头。”

    nbsp余光钟仍然在沉声朗诵。他的声音有些沙哑,身材特别瘦弱,画面也很单调,而这一刻却很震撼。

    nbsp许多人不知道,余光钟的散文行文十分华丽,为了几个字余光钟会反复推敲,很多字都是读者没见过的,要去查字典。然而他生涯最出名的这首诗,却非常简单。

    nbsp因为太简单,所以任何一个人都能看懂。所以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nbsp在面向十亿人和三千万华人观众的春晚中,也能不需改编的念诵出来。不可能有任何人不懂这首诗的含义。

    nbsp这让余切稍微的思考了一番:文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nbsp在哥伦比亚,余切接受了马尔克斯的特训。随后,《2666》那本书让余切几乎掌握了

    nbsp现今所有的写作技巧,令学院派拍案叫绝。一本书声震国际文坛,然而,他目前的却越写越大众,越写越简单。

    nbsp为什么?

    nbsp但想想,马尔克斯也越写越简单了。不论是之后写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最近的《迷宫中的将军》,那些作家们不约而同的走上了这一条道路。

    nbsp余切感觉自己有一点触碰到写作的本质了。

    nbsp《小鞋子》并不是余切最有成就的文章,但从传播度来讲,在它被选入小学课文之后,它已经成为余切施加给这个时代的印迹之一。

    nbsp因此在大陆作家们大搞“文学科研”的1985年,它才能以极为朴实的语言,成为当年度的王。

    nbsp人们不一定会记得“科研家”苏彤写的一系列文章,但有几亿人都会记得阿里救他妹妹的故事。

    nbsp以及曾风靡一时的“春雨行动”。

    nbsp“而现在,

    nbsp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nbsp我在这头,

    nbsp大陆在那头。”

    nbsp余光钟念完这一首诗,讲述他的创作缘由。当时余光钟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外面下着雨,他忽然觉得十分苦闷,然后用了不到十分钟写了这一首诗,随即造成巨大的影响。

    nbsp“我写了很多诗,写了很多文章,再没有这么受到读者喜欢了。”余光钟说。

    nbsp“为什么呢?”

    nbsp“我想,这首诗可能不是我写的,它只是恰好从我的笔下的墨水流出来。我是从梦里面写出来的!这是另一个余先生曾给我说过的话,我也要再说一遍。我只是把很多人想到的,写了下来。”

    nbsp在这,余光钟简单祝福了全国人民新年快乐,来年大吉。

    喜欢。

第109章 文学的本质[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