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1983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章 燕大学生吃饱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nbsp路不宣的心里却听得很不是滋味。

    nbsp褚付军也许不是一个真正内心强大,自律的人。他要么夸耀自己,要么夸耀自己的地方,那就是一种变相的自夸。

    nbsp想想万县是个什么地方?

    nbsp余切硬把这地方写得华人都知道了!

    nbsp经历了“烛光夜话”之后,路不宣军意识到,真正的强大是平静的自我肯定,并不需要扯大旗为自己助威。

    nbsp他光是叫大家一句“朋友”,就能让人心神激荡。

    nbsp他把自己放在低处,反而更让人尊敬他,而他也确实常常对朋友这样做。

    nbsp之后,褚付军的朋友程国平也来了。程国平也是校园诗人,笔名是西渡。程国平

    nbsp一来也看到了路不宣的馒头,笑着说:“又吃馒头!请你吃排骨?我刚拿了一份稿费。”

    nbsp“你也拿了稿费?谁给的?”褚付军问。

    nbsp“我投了个研究余切师兄的文章,叫《余切的诗》,被《星星》诗刊选中了。给我寄来了八十块钱。如果转载到宝岛的《联合文学》,那还要再有一笔稿酬。”

    nbsp说到这,程国平忍不住自得起来。“我正在起草一个文学研究,专门针对燕大八十年代前后,诞生过的这些作家们。骆一禾、查海生、刘振云、陈建工……还有中文系历史上最强的77级!”

    nbsp程国平说得很神往:“他们现在都是登堂入室的作家了!就算是疯疯癫癫的查海生现在也出了名,要知道,几年前他还自费出诗呢,大家都不愿意看……”

    nbsp褚付军羡慕极了:“做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这是余切在新现实社团发表过的原话!你要把研究做到了宝岛那边去,你就真成了!”

    nbsp“我也是沾了余师兄的光啊!现在他是个招牌。去年年末,《星星》的老前辈流沙河、《十月》的编辑骆一禾这两位,先后写了研究余切的文章,解读余切的‘诗,大受读者的欢迎。”

    nbsp“《十月》又推出了《文化苦旅》,也是刚写出来,十多家出版社联合起来争。我认为接下来几年,研究余切本人会是个文学的热门话题。我做的这个研究为什么没有余切?因为他要单独列出来。”

    nbsp路不宣听罢,从做生意的角度道:“而且余切还在创作期,他写多久,你们就能写多久。怪不得都来写余切。”

    nbsp“那,那……确实是这样。”程国平也不掩饰。

    nbsp做文学研究,自然要研究有前途的。读者爱看,编辑给过,报社给钱。

    nbsp巴老不也在《随想录》里面写余切嘛,你写这个时代的文学史,没余切是万万不能的。

    nbsp将来的读者会怀疑,你当年是不是在一流的作家名单上。否则,你怎么会没匹配过余切呢?

    nbsp你说你输了?

    nbsp你输了也是资历啊,起码你也在王者局里面。

    nbsp……

    nbsp连着三四天,路不宣总能碰到褚付军、程国平两人。他们两人是好朋友,对彼此的文学立场了解得很清楚,聊多了反而没意思。

    nbsp他们最喜欢问路不宣的意见,路不宣自知不够格参与文学讨论,总是不表露立场。

    nbsp路不宣害怕被嘲笑。

    nbsp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做余切的研究,路不宣确实都不知道。虽然是中文系

    nbsp的学生,路不宣却觉得自己的前20年没给什么文学底蕴,他今后怕是杀猪都要比写文章熟练。

    nbsp直到燕大《校刊》出了一份文章,《烛光‘夜话》。《校刊》是双月刊,偶数月的18号出刊。如今到2月中旬,恰好轮到了这个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这天的学一食堂爆炸了!一路走过来,路不宣碰上好几个念诗的,喊口号的。

    nbsp他们大叫着“吃饱有理,饿肚是罪。”

    nbsp又有人说:“成功是一时的,失败总是贯穿了人的一生!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我们分成了两类人!”

    nbsp这些学生们,就像是争相表演诗朗诵那般,抑扬顿挫的扮演起余切来,好像他们就在那现场,站到了最高处,是一个集天地伟力于一身的大人物一样!

    nbsp有谁知道,余切让别人站起来。这才是关键!

    nbsp疯子!

    nbsp平时只有大小饭厅有许多人搞演讲,尤其是大饭厅——因为那地方就在学生公寓,聚会很方便。

    nbsp学一食堂也这样了!

    nbsp路不宣来吃饭,照例两个馒头。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平时最贵的“排骨”窗口,现在一堆人在那。四毛钱一份排骨,他们就像是不要钱一样,人人都打了一份。

    nbsp食堂的员工早已经认识路不宣了。那是个有点胖的中年大妈,一见到路不宣就塞了一张票。

    nbsp“你连吃了七天馒头,每顿都小于一毛钱。所以,按照食堂的新规定,你可以拿一张吃排骨的票。去,去吃肉吧。”

    nbsp路不宣正待发愣,那阿姨却笑道。“我听说,这是你们燕大学生自己捐助的。全燕大今年来了四千多个学生,去除掉留学生,就剩下了三千多。省吃俭用,顿顿不离馒头稀粥的,也就百来号人,我们都认得。”

    nbsp路不宣把菜票翻开,左边儿画了个热气腾腾的排骨。

    nbsp上写着:燕京大学学生食堂;空一格,四角。

    nbsp下面是1987,2月。

    nbsp这就是说,这一张专门吃排骨的票,而且得这个月吃掉。

    nbsp学校发福利了?谁会给我这张票呢。

    nbsp路不宣怕排骨都被抢光了,脑子还在想呢,人已经排上了队。他离窗口越近就越馋,那葱香,那油荤气,勾起了他不能克制的生理本能,什么事情都想不了,只能把这顿排骨吃饱了再说。

    nbsp人越来越少,排骨也越来越少。

    nbsp学一食堂猪排骨的是一个大锅。特别高,人要站在凳子上捞。学生在外边儿不知道还剩下多少,但是你

    nbsp看食堂的员工捞得越费劲儿,就代表剩的越少。

    nbsp从后面排到前面,捞排骨的后厨已经很明显地费力了。

    nbsp“诺!这是我的票!”

    nbsp刚拿到的菜票,转眼间就交出去。

    nbsp我竟然花了四毛钱吃这个?

    nbsp路不宣正要觉得可惜,那一份排骨就送过来了。“你这是最后一份了,后面的没了。”

    nbsp后面的人白站了,自然抱怨起来。

    nbsp窗口的员工又说:“今天没想到这么多人来兑票,你们可以看看其他四毛钱的荤菜还有没有。也能拿去兑了。”

    nbsp后面的人说:“我就想吃排骨!鸡不如肉,鱼更没什么油水,只有烧排骨最好!”

    nbsp“排骨以后保证管够!”

    nbsp路不宣听到了这句话。

    nbsp他是个很聪明的人,顿时想到这话的意思:后边儿学校还要加大采购量。

    nbsp给谁呢?

    nbsp学校没那么多大吃大喝的。眼下日子不好过,教授都叫苦不迭。

    喜欢。

第116章 燕大学生吃饱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