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豪1983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0章 余切的第一个资助者(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姜纹将来是个厉害的人物,然而那是将来。

    nbsp现在余桦不知道他,一点儿也不稀奇。无论是张一谋还是姜纹,甚至是管谟业,在余桦看来,都是普通人,搞不好还要低于他。

    nbsp两人又谈到了苏彤的近况,余切问:“我和苏彤好久没见过面了,这两年,也没怎么听说他出头。”

    nbsp“管谟业写了《红高粱》,你在先锋派站稳了脚跟,那苏彤呢?”

    nbsp这终于让余桦打开了话匣子。

    nbsp余桦说:“苏彤现在遇见了一些难事……”

    nbsp原来,苏彤同样沉迷于文学科研,他先锋派的程度,对于时下的文学刊物都显得过于前卫,多次被拒稿。

    nbsp86年末,《收获》看上了苏彤的文章《青石与河流》,编辑一看就说“模仿前辈的味道太浓”,让他几番修改,总算是刊登上了。

    nbsp登上《收获》在过去犹如“跃龙门”,苏彤以为自己接下来天高任鸟飞了。

    nbsp然而,今年以来苏彤的几篇全部被打回来。

    nbsp甚至出现了“铅退”!

    nbsp什么意思呢?

    nbsp当时退稿有两种,头一种是编辑觉得这人有药可医,于是附上详细的点评,劝解这人往擅长的方向去努力。

    nbsp而“铅退”,就是编辑部里面的标准话术。

    nbsp往往就这么几句话:“经研究不予采纳”、“不符合本刊要求”等等。

    nbsp意思是,你这文写的太烂了,无药可医,编辑都懒得点评你。

    nbsp以苏童的倔性子,竟多次遭遇“铅退”,可想而知有多么苦闷。

    nbsp余桦介绍说:“苏彤现在的情况,和我一样的,都独立出来了,不和父母住一块儿。所以经济压力比较大,他又很倔强,出来后不肯找家里要一分钱,现在日子十分难过……”

    nbsp苏彤还有段这日子?

    nbsp余切都想不起来了。

    nbsp印象中,苏彤虽然长期搞文学科研,但是顺风顺水,可以说没什么坎坷的。

    nbsp他自己长得又帅,有时候已经被退了的稿子,一旦成功和编辑约见面后,编辑立刻就改观了,愿意收他的稿子。

    nbsp苏彤应该就苦了这么一阵子。

    nbsp等“先锋文学”越来越势大,苏彤就要崛起了。

    nbsp帮他一把吧!

    nbsp余切说:“《收获》和《十月》情况都比较特殊,我不好说话。一个有巴老坐镇,一个是我自己的编辑。他要在撮合下选上去了,反而对他不好。”

    nbsp“国

    nbsp内还有什么合适的平台?”

    nbsp余切自问自答:“《当代》、《花城》,或是《京城文学》?”

    nbsp余桦道:“余哥,我好像没听说过你和这些杂志有过什么接触啊,除了那个《京城文学》。”

    nbsp“要接触什么?”余切笑道,“我推荐一个人过来发文章,难不成还要先请客吃饭?谁会不相信我的眼光。”

    nbsp哦!

    nbsp余桦明白了:余切自然不需要搞这些。

    nbsp当年推荐他到《十月》发文章,也就是直接明说;让他去文学院上课,也是找到王蒙讲这件事。

    nbsp没有人拒绝他。

    nbsp此时,余桦更明白了余切当年是一个什么号召力,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nbsp想想就算是今天,自己再过五年十年,是否有那样的影响力呢?

    nbsp但他从来没有提这件事情。

    nbsp想到这里,余桦找余切碰上了一杯,“文学,也纯粹,也复杂。大部分时候,是黑白夹杂的灰。我得谢谢你,让我多看到了白,黑的那一面却没怎么接触到了。”

    nbsp“——但你还是要写结局特别悲凉的。”余切吐槽道。

    nbsp因为我文学审美如此啊。

    nbsp余桦正要为自己辩解,不料,马卫都却悠悠的醒过来了。他道:“苏彤?苏彤啊!这个人我认识他!”

    nbsp马卫都一边说,一边撑起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是个大帅哥。当时在《青年文学》来拜访我,我热情接待了他。我以为他要和我长期合作下去,没想到他后来消失不见了。”

    nbsp“他去什么地方了?”

    nbsp“《百花园》、《青春》……”余桦对这些二三线刊物如数家珍。

    nbsp“为什么是这些杂志?”马卫都问。

    nbsp余切忍不住放声大笑:“因为这些杂志的编辑,都是女的。”

    nbsp马卫都听罢,也觉得很有乐子。他知道余切想要提携这个苏彤,于是也道:“我虽然不是女的,可也愿意欣赏他的文章。他本身就是京城师范的人,让他来《青年文学》投稿怎么样?”

    nbsp谈笑之间,事情已经成了。

    nbsp——

    nbsp金陵,新街口一处老旧的单身公寓。

    nbsp苏彤自毕业后,一直常住金陵。从京城师范大学毕业后,苏彤被分配到金陵艺术学院做辅导员,后来又被调去《钟山》做编辑。

    nbsp这两段经历,令苏彤同时接触到了文学青年,以及一大批新生代作家。

    nbsp韩少恭、路垚、贾平凸…

    nbsp…都是他认识的人,遍布于全国各地。

    nbsp这些人都很有性格,比如贾平凸喜欢抽8分钱的金丝猴,屋里面常烟雾缭绕;路垚见到编辑来拜访,就立刻散烟,那烟的牌子叫“恭贺新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在常沙一处街边破墙旁,他还认识了邓晓华,女作家。她在那里做一个裁缝,一个裁缝能同时研究起“卡夫卡”、“博尔赫斯”、“鲁迅”等中外大家,并且言谈举止都是热门文学话题……而且不耽误做裁缝。

    nbsp这给苏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nbsp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夸夸其谈,喜好论天下英雄们。虽然住的破旧,但心已经飞到了天上,要和国际作家相比。

    nbsp当他们谈到这一代人的希望时,很难不提到余切。

    nbsp85年,余切同时写出《小鞋子》、《潜伏》,这已经让同代人服气了;而余切在海外频繁拿到荣誉后,他已经接近于无冕之王,今天的中国人太看重对外战绩。

    nbsp余切曾写《大撒把》,批判那些无论如何也要留洋的学生们。而现在那些留洋的学生们,为了拿到签证,常常和大使馆的美国签证官谈论《地铁》,伪装自己是一个爱国、有情怀的理想者。

    nbsp太幽默了。

    nbsp如今他正在角逐西语届的塞万提斯奖。

    nbsp越是真正的文学家,越是清楚“塞万提斯”的价值。这个奖似乎仅次于诺奖,要求“任何一个得了诺奖的作家,都不能获得塞万提斯奖”,同时,如果先得了塞万提斯奖,这并不影响此人角逐诺奖。

    nbsp目前没有人做到过这件事情。

  &nbs

第120章 余切的第一个资助者(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