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2章 为刘瑾辩经[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京师。

    nbsp弘治皇帝已经拒绝了以李东阳为首内阁六部都察院数次的小朝会建议。

    nbsp乾清宫内飞入弹劾刘瑾的奏疏依旧多如牛毛。

    nbsp不过就在这几天,风向忽然开始转变,地方上竟然出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奏疏,先入布政司,后送内阁。

    nbsp内阁。

    nbsp李东阳看着一份份从地方上送来的奏疏,始终有些不敢置信,他不明白这些地方官为什么开始统一口径,替刘瑾辩驳。

    nbsp什么地方太监欺上瞒下,司礼监掌印身处朝廷,被蒙蔽实属正常。又什么宁夏之地百姓民怨沸腾,乃大理寺少卿周东度之人品恶劣,蒙蔽了刘瑾的双眼。

    nbsp甚至还有人上奏说新安江清淤之事,户部款项没拨下来,乃刘瑾请求太子从内帑拨款,于地方上颇有建树,江南之地的百姓都很感激刘瑾。

    nbsp在这些人的奏疏中,刘瑾俨然都快成了救国救民的圣人!

    nbsp如果地方上的奏疏仅仅只是一两本,也无足轻重,于大势并无多大影响,可两京十三省各州府县送上来的奏疏实在太多。

    nbsp总不能将这些人全部贴上刘瑾一党的标签,真要这么做了,地方上所有官吏都等被抓,那么全国就会乱起来。

    nbsp李东阳只想扳倒刘瑾,大明的稳定依旧是第一要务,绝对不能让大明生出乱子,这是他的底线。

    nbsp他是内阁首辅,一旦地方出了乱子,他这个内阁首辅势必也要主动辞官。这只是其一。

    nbsp其二是李东阳读了这么多年的圣人书,对朝廷的忠心毋庸置疑,他明白有些斗争可以有,但祸乱国家之根本的事绝对不能做!

    nbsp这也是明中叶的文官和明末年党争文官的最根本区别,最起码现在的士大夫还没有以牺牲亡国利益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想法。

    nbsp六部都察院的高官一同进入了内阁,李东阳单独开了一场高层会议,当然,焦阁老被排除在外,李东阳借故让焦芳去巡查六部官吏去了。

    nbsp“诸公,此事怎么看?”

    nbsp当六部看到地方上的奏疏后,神色各异,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率先开口道:“地方风向转变,绝非空穴来风,如此多的封疆大吏替刘瑾辩书,若忽略他们的意见,等同和天下官吏走在对立面,日后阁老如何开展工作?”

    nbsp“只是本官很奇怪,为何地方上忽然同时上奏如此多的奏疏?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nbsp就算是天子、太子和蔚王一同下了命令圣旨,地方上的官吏也不会如此勠力同心,他们完全可以拖一拖,拖到刘瑾被诛,然后才上奏。

    nbsp这足以说明,并非天子用强权镇压了地方官,当然,就算天子真用强权又如何?地方官最会阳奉阴违,这些封疆大吏谁不是人精?山高皇帝远的,真要查一名封疆大吏需要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

    nbsp除非有重大利益冲突,不然朝廷也不会轻易动地方的一二把手。

    nbsp封建王朝发展至今,政治的成熟已经达到了顶峰,历史的一次次教训让执政者明白,没有什么比地方稳定更为重要。

    nbsp只是这些人想了很久,依旧想不明白,为何这些人忽然同心协力的替宦官辩经?

    nbsp若是这群人能将这份心思用在别处,大明何愁不能强盛?!

    nbsp吏部尚书马文升哼了一声,道:“地方替刘瑾辩驳又能如何?甘宁两地造反是真,民怨沸腾是真,攻讦刘瑾是真,一则则民

第132章 为刘瑾辩经[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