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7章 税赋定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747nbsp章:税赋定制(至元三十九年春?虎首堡税课司)

    nbsp至元三十九年春季,虎首堡税课司刚挂牌,汉人文吏张谦便带着三名助手钻进基辅城主府的旧账房。满架积尘的桦皮账簿记载着旧制:耕地按nbsp“亩缴三升”nbsp计税(不分肥瘦),商铺按nbsp“月缴银一钱”nbsp定额(不论大小),作坊则nbsp“年缴匠品十件”(由领主随意挑选)。张谦皱眉:“这般计税无差别,肥田与薄田缴同额,显失公允。”nbsp蒙古税吏巴特尔带来《蒙古税法》竹简:“我朝行‘什一税,按产出取十分之一,更合情理。”nbsp两人蹲在账堆里比对三月,张谦将差异汇成《税制对比表》:“基辅重定额,蒙古重比例;基辅收实物,蒙古可折银。需取两者之长。”

    nbsp张谦请来了基辅老农伊万与蒙古牧户博尔术,带着测土工具遍历周边耕地。伊万用nbsp“看土色、捏土块、观作物”nbsp三法评等:“黑油土是上田(亩产五石),黄土是中田(亩产三石),沙砾土是下田(亩产一石)。”nbsp博尔术补充:“蒙古税法按实际产出计税,遇灾可减,比定额灵活。”nbsp最终定下nbsp“分等什一制”:上田缴十分之一(五斗nbsp/nbsp亩),中田缴十分之一(三斗nbsp/nbsp亩),下田缴十分之一(一斗nbsp/nbsp亩),另设nbsp“休耕田”(轮作闲置者)免税三年。张谦在税册上画三色标记:红笔标上田,黑笔标中田,蓝笔标下田,每块耕地旁都注着nbsp“肥力评估人”nbsp姓名,以备核查。

    nbsp针对商铺计税争议,张谦与基辅商会会长鲍里斯反复磋商。鲍里斯主张沿用旧制定额:“小铺本小利薄,按比例缴会亏。”nbsp张谦却带他查账:“最大的绸缎铺月利五两,最小的杂货铺月利五钱,若都缴一钱,实则大户占便宜。”nbsp最终定nbsp“双轨制”:铺面宽三丈以上者(大铺)按营业额十分之一计税,三丈以下者(小铺)缴定额(月银五分),作坊则nbsp“按雇工数计税”(每五人缴成品一件)。张谦特意在税则后附nbsp“特例”:“铁匠铺、面包铺等民生作坊,减征二成(因关乎军民生计)。”nbsp鲍里斯看着新税则,终于点头:“这般分等,倒也公道。”

    nbsp“北境多以物易物,银钱稀缺,需定折算标准。”nbsp张谦召集商户、牧民、工匠代表议事。谷物按nbsp“一石麦抵银一两”(本地主粮),杂粮(粟、黍)按八折算;皮毛以nbsp“狼皮一张抵银五钱”,羊皮每张抵一钱;手工品中,铁犁头每具抵银三钱,布匹每匹抵银一两。争议最大的是蜂蜜nbsp——nbsp基辅商户说nbsp“一斤蜜抵银二钱”,蒙古牧民坚持nbsp“一钱足矣”。张谦让人取来去年商队记录:“大都市价一斤蜜三钱,北境稍低,折中定二钱五厘。”nbsp他将折算标准刻在木牌上,挂在税课司门口,注明nbsp“每季核对一次,随市价微调”。

    nbsp萧虎在军帐审阅《虎首堡税则草案》,见张谦拟定nbsp“耕地什一、商铺什一、作坊什一”,提笔将作坊税改为nbsp“什一五”(十分之一点五)。张谦不解:“为何独增作坊税?”nbsp萧虎道:“北境需鼓励耕织,耕地商铺轻税,作坊稍重可抑奢侈品,促农具兵器生产。”nbsp又在nbsp“特殊税目”nbsp中添nbsp“过境商税”:“第聂伯河商船按载货量抽税,每石抽五升,既增收入,又不扰本地民生。”nbsp最终定案的税则比基辅旧制平均低三成,张谦在序言中写:“取民有度,用之有节,方得民心。”nbsp帖木儿看后笑道:“少收税却能安民心,这笔账算得值。”

    nbsp张谦引入汉地nbsp“四柱清册”nbsp记账法:“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征收)、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余)”,每栏用蒙汉双语登记。税册分nbsp“民户册”“商户册”“作坊册”nbsp三类,每册首页画nbsp“计税流程图”:登记(报数)→核验(查田nbsp/nbsp查铺)→计税(按标准算)→征收(实物nbsp/nbsp折算)→入账(记清册)。蒙古文吏起初嫌繁琐,张谦手把手教:“每笔税都要记‘纳税人、日期、数量、经办人,日后查账有据可依

第747章 税赋定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