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淮民北徙[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862nbsp章:淮民北徙(萧虎的人口策略)(至元四十三年?淮河南北)
nbsp汴梁府衙前的老槐树上,新贴的布告被秋风卷得哗哗响。萧虎亲自拟定的《流民安置令》用汉蒙双语书写,墨迹未干:“凡淮南流民北渡者,免五年赋税,每户赐农具一套、种子三石,愿从军者另发安家银十两。”nbsp周显站在旁侧,看着识字的小吏用树枝指着布告念,人群里很快起了骚动。
nbsp“北人真会给地?”nbsp一个背着破篓的老农揉着眼睛问。小吏从怀里掏出萧虎特制的nbsp“户籍凭证”——nbsp竹牌上刻着编号,背面是片小小的虎纹:“拿着这个去洛阳登记,官府当场划地。”nbsp这话被人群传开,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已回家收拾行李,毕竟淮河以南刚遭了蝗灾,地里的麦茬还没烧干净。
nbsp三日后,河南各州县的布告栏前都排起长队。萧虎命人在渡口搭起粥棚,凡持布告副本的流民,可先领三碗热粥。他对周显道:“人是根本,有了人,荒地能种粮,战时能当兵。”nbsp远处的粮栈正往车上装农具,锄头柄上都烙着nbsp“虎踞行省”nbsp的印记,像在给土地盖戳。
nbsp盱眙渡口的木筏突然多了起来。家住淮南的王二柱背着老娘,怀里揣着半块干粮,跟着人流往北岸挪。他原在地主家当佃户,今年租子涨到了七成,蝗灾过后颗粒无收,地主还要拿他的女儿抵债。“听说北边给地,”nbsp同村的李老三拽着他的袖子,“我哥上月底过去了,托人带信说,分到的地比这佃田还肥。”
nbsp北岸的蒙古兵没像传说中那样刁难,只是检查了布告副本,就指引他们去临时安置点。王二柱踩着刚收割的麦田走,发现北境的田埂比南边宽,地里还留着去年的稻茬nbsp——nbsp看来萧虎说的nbsp“荒地”,其实是已开垦的熟田。“这是前两年打仗撂下的地,”nbsp引路的小吏解释,“将军说,谁种归谁,官府只收三成粮。”nbsp老娘突然哭了,她这辈子,还是头回听说种地不用给地主磕头。
nbsp扬州衙署的军报堆到了案头,每份都写着nbsp“流民北渡日增”。赵葵将最新的塘报拍在桌上:仅昨日一天,盱眙渡口就过了三百多户,其中还有不少曾在禁军服役的农户。“再这么下去,淮南的劳力要空了!”nbsp他对转运使道,“传我令,流民入境者,免三年赋税,官府借给种子,秋后还。”
nbsp可令状发下去,响应者寥寥。赵葵微服私访,才知症结所在nbsp——nbsp淮南的良田早被史、贾等世家占了去,官府能分给流民的,只有湖边的盐碱地。在天长县,他撞见一个正要北渡的汉子,对方苦笑:“赵将军的令是好,可官府的地在水里泡着,北境的地在坡上晒着,换你你选哪?”nbsp赵葵攥紧了拳,指甲掐进掌心nbsp——nbsp他能挡住蒙古兵,却挡不住百姓奔向生路的脚。
nbsp洛阳的登记点前,王二柱捧着牛皮纸的地契,手指反复摩挲上面的朱红官印。地契上写得明白:“东至柳树沟,西至饮马河,共计二十亩,永归王二柱户所有。”nbsp旁边的蒙古兵递来一套农具,锄头、镰刀、耕牛券,连过冬的棉衣都给了一件。
nbsp这是萧虎特意交代的nbsp“三给政策”:给地契、给农具、给活路。他知道南人重土地,特意让周显参照南宋的地契格式,只是把nbsp“租佃”nbsp改成nbsp“永业”。“要让他们觉得,北境才是安身地。”nbsp萧虎在安置点视察时,见一个老农正给地里的界碑磕头,碑上刻着nbsp“王家庄”,是官府新取的名。他对帖木儿道:“这些人现在种咱们的地,将来就会护咱们的地。”
nbsp流民安置刚上轨道,周显就递上了《屯垦军章程》。萧虎展开一看,上面写着:“流民中十五至五十岁男丁,编为屯垦军,农时耕种,闲时练兵,战时为兵,饷银半于正规军,粮由所种田地出。”nbsp他在nbsp“闲时练兵”nbsp旁画了圈:“每日辰时练一个时辰就行,别耽误了秋收。”
nbsp首批编入屯垦军的有八百多丁,王二柱也在其中。他握着官府发的长矛,手心直冒汗nbsp——nbsp这辈子没拿过兵器,却要学列阵。教官是汉人降卒张诚,他不教蒙古话,只用方言喊口令:“左一步,刺!右一步,挡!”nbsp有次一个蒙古兵嫌南人动作慢,张诚
第862章 淮民北徙[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