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虎印巡境[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了愣,忽然明白,降表是给朝廷看的,这圈才是给百姓看的。
nbsp泗州的接印仪式上,蒙古千户阿古拉按草原礼节,单膝跪地时右手按刀;汉官知州李嵩则是三叩九拜,额头几乎贴地。萧虎将虎印放在案上,先对阿古拉道:“你的士兵,不可再抢农户的牛。”nbsp又对李嵩道:“你的账册,少报了两成税,补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两人脸色都变了。阿古拉没想到萧虎连抢牛的事都知道(是白虎堂的细作报的);李嵩更没想到,他私藏的赋税,竟被当面点破。萧虎拿起虎印,在降表上盖了个印,朱砂红得刺眼:“阿古拉,罚俸三月;李嵩,补税之后,留任。”nbsp他要让蒙古人知道nbsp“法不徇私”,让汉人知道nbsp“降者有留”。
nbsp仪式结束后,李嵩偷偷问周显:“萧将军怎知账册有假?”nbsp周显指了指印箱:“虎印能镇兵,也能镇账。”nbsp李嵩望着那枚虎印,忽然觉得,这铜疙瘩比南宋的玉玺更可怕nbsp——nbsp它看得清田亩,也算得清人心。
nbsp滁州知州表面迎印,暗地里却与南宋密使联络。萧虎住进州衙的当晚,就收到白虎堂的密报:知州的书房里藏着理宗的手谕(“坚守待援”)。
nbsp萧虎没动他,只是在查看滁州的粮仓时,故意说:“这仓里的粮,够滁州百姓吃半年nbsp——nbsp若要打仗,够吃三个月吗?”nbsp知州的脸瞬间白了。萧虎又道:“你的儿子在临安太学读书吧?我已让人送去十匹绸缎,说是你给的。”nbsp知州扑通跪下,从靴筒里掏出理宗的手谕,双手奉上nbsp——nbsp他知道,这枚虎印不仅能镇土地,还能镇远方的家人。
nbsp当晚,滁州的降表也进了印箱。萧虎看着案上的五州降表(楚州、泗州、滁州、濠州、和州),对周显道:“最难降的不是城,是心里的念想。”nbsp他让人把降表连夜送回虎豹阁,每一份都标上nbsp“自愿献降”。
nbsp回到扬州时,劝农碑已刻好。王二的名字排在第一,后面跟着七八个农户,有蒙古军户的家属,也有归义营的士兵。萧虎亲自为石碑揭幕,碑前的石台上,摆着新收的稻穗、棉花、豆子nbsp——nbsp都是屯田里种出来的。
nbsp百姓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刘老汉挤到前排,摸着碑上的名字,忽然老泪纵横。他想起刘家村空荡的晒谷场,若不是跟着来扬州,此刻怕是还在逃难。有个书生在旁写诗,最后一句是nbsp“禾苗青于旧,虎印重于金”,被周显看见,让人抄了贴在碑旁。
nbsp孟珙站在人群后,看着那些抚摸石碑的手(有老茧的农人手,有握笔的书生手,有持剑的士兵手),忽然明白萧虎为何要花力气立这碑nbsp——nbsp虎头铡能让人怕,劝农碑能让人留,这才是真正的nbsp“总领江淮”。
nbsp夜宿扬州行营,萧虎让周显把印箱放在榻前。月光透过窗棂,照在虎印上,虎钮的影子像只真老虎,趴在地上。“五州降表,”nbsp萧虎道,“楚州是怕兵,泗州是想留,滁州是被拿住了把柄。”nbsp周显点头:“真正心服的,怕是只有献粮的农户。”
nbsp“足够了。”nbsp萧虎摩挲着印面,“临安收到消息,定会骂这些知州是叛徒。可百姓只会想,叛徒治下,能吃饱饭。”nbsp他想起忽必烈的密令(“三年为期”),嘴角勾起冷笑nbsp——nbsp汗廷要的是土地,他要的是人心,两者不冲突,却也不同路。
nbsp周显忽然道:“虎豹阁的秘档库,该添新册了。”nbsp萧虎嗯了一声,目光落在印箱角落的降表上nbsp——nbsp那些纸页上的墨迹,正在月光下慢慢变干,像要渗进江淮的泥土里。
nbsp巡境结束,返回虎都时,印箱重了不少nbsp——nbsp除了五州降表,还有各地的户籍册、屯田图、商户账。萧虎让人把劝农碑的拓片贴在虎豹阁外,与降表墙遥遥相对。
nbsp刚入虎都,就见帖木儿在城门口候着,手里拿着一份急报:“忽必烈汗又遣使来,问江淮何时安定。”nbsp萧虎扬了扬印箱:“把这些降表和劝农碑拓片给他看。”nbsp他知道,汗廷要的是nbsp“安定”nbsp的证明,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
nbsp当晚,萧虎在白虎殿检视虎印,发现虎钮的獠牙上沾了点泥土(从扬州田埂上带的)。他没擦掉,反而让人取来江淮的地图,在楚州、泗州、滁州的位置,各按了个朱砂印nbsp——nbsp像猛虎在自己的领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爪痕。
nbsp这场巡境,没有刀光剑影,却比打赢一场仗更有杀伤力。虎印走过的江淮,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人心却已悄悄变了nbsp——nbsp当南宋还在争论nbsp“割地与否”nbsp时,萧虎已用一枚铜印、一块石碑、几亩良田,在江淮的百姓心里,种下了新的念想。
喜欢。
第895章 虎印巡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