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2章 巴图请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1022nbsp章:巴图请锋(至元四十六年夏巴图额尔敦请战为先锋探阿里不哥营地)(至元四十六年夏五月二十九?蒙古故地边界驿铺nbsp/nbsp那拉珠尔军帐nbsp/nbsp萧虎信使暂驻帐nbsp/nbsp阿里不哥营地外围nbsp/nbsp乃蛮部旧毡房区)

    nbsp晨雾缠绕着蒙古故地边界的驿铺,五十门虎蹲炮在晨露中泛着冷光,三千虎卫的马蹄声虽已停歇,军帐内却弥漫着焦灼nbsp——nbsp那拉珠尔手中的羊皮地图,标注着阿里不哥营地的大致方位,却对nbsp“箭楼守卫频次、马群具体藏点、脱脱部残余是否仍在”nbsp等关键信息一片空白。细作传回的消息含糊:“营地外围增设两道哨卡,骑士巡逻频次加密,却不知内里虚实。”nbsp那拉珠尔指尖划过nbsp“黑松林nbspnbsp主帐”nbsp的虚线,对身旁的副将巴特尔道:“若不清营地虚实,炮队贸然推进,恐中阿里不哥的埋伏;可若等他主动暴露,又会延误时机,李衡的驻营还被围着。”

    nbsp巴特尔眉头紧锁,他刚从骑兵前锋处回来,带回nbsp“哨卡骑士盘问话术严苛”nbsp的消息:“凡靠近营地者,需报出‘部落归属、牧马数量、来地方向,答错一句就会被扣押。咱们的细作已折损两名,再派普通哨探,怕是难成事。”nbsp正说着,帐帘被轻轻掀起,一道年轻身影单膝跪地,玄色皮甲上还沾着驿路的草屑,腰间挂着一柄镶银柄的弯刀nbsp——nbsp正是那拉珠尔的长子、萧虎的长孙,十八岁的巴图额尔敦。他双手抱拳,声音清亮如晨钟:“父亲、统领,末将愿为先锋,潜入阿里不哥营地探虚实!”

    nbsp那拉珠尔抬眼望去,见儿子虽年少,肩背却挺得如帐外的青松,眼神里没有半分怯懦,只有坚定。他心中一紧,却仍沉声道:“你可知探营凶险?阿里不哥的哨卡连牧民都严查,稍有不慎,不仅你自身难保,还会暴露援兵部署。”nbsp巴图额尔敦抬头,目光与父亲对视,语气愈发恳切:“末将知道!但末将自小随父亲在岭北长大,懂阿里不哥部的牧民话术,能辨马蹄印、识风向;祖父还教过末将‘沙场藏形之术,能避开哨卡视线。这柄弯刀是父亲去年赐的,末将用它劈过草原狼,足以自保!”

    nbsp此时,帐外传来轻响,萧虎派来的信使恰好抵达,听闻帐内对话,便掀帘而入,递上一封萧虎的手信:“那将军,萧大人特意嘱咐,巴图贤侄若愿请战,需让他细说计划,不可凭一腔热血行事。”nbsp那拉珠尔接过手信,见纸上萧虎的字迹遒劲:“巴图有我萧家的胆气,却需多些细致,你当教他权衡利弊。”nbsp他放下手信,对巴图道:“你且说说,如何伪装?如何探?如何全身而退?”nbsp巴图额尔敦挺直腰板,清晰道:“末将扮成乃蛮部迷路的牧民,称‘家里三匹老马丢了,寻至此处;带羊皮水囊、奶豆腐为信物,夹层藏小羊皮地图与炭笔;从黑松林西侧干涸河床绕路,探完后往乃蛮部旧毡房区撤退,那里有归附牧民接应。”

    nbsp那拉珠尔闻言,又看向信使,信使点头道:“萧大人早料到此节,已让乃蛮部长老备好‘牧民信物,只待巴图贤侄取用。”nbsp那拉珠尔这才松了口气,起身扶起巴图:“好!我准你请战!但需记着,安全为先,若遇危险,即刻撤退,切勿恋战。巴特尔,你派十名精锐骑兵,在黑松林东侧矮林设接应点,见巴图的‘三短哨声便行动;信使,劳烦你速传信给乃蛮部长老,让他们做好接应准备。”nbsp众人躬身领命,一场承载着家族期许的先锋探营,就此定局。

    nbsp巴图额尔敦的请战,从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浸在骨血里的三代军事传承nbsp——nbsp祖父萧虎是随忽必烈征战的开国功臣,腰间的狼首弯刀斩过无数叛军;父亲那拉珠尔是岭北实务与军事双能的将领,曾凭一己之力调解合丹部草场纠纷;自小在军帐与草原间长大的他,早已将nbsp“忠勇”nbsp二字刻进心里,此次探营,既是为朝廷效力,更是想证明自己配得上nbsp“萧虎长孙、那拉珠尔长子”nbsp的身份。

    nbsp五岁时,巴图便跟着祖父萧虎在中都校场打转nbsp——nbsp萧虎教他辨兵器:“虎蹲炮的石弹要选圆实的,不然射程会偏;长矛的木杆要选三年生的桦木,既坚韧又轻便。”nbsp还教他听号角辨指令:“长号角是集结,短号角是前进,三短一长是撤退,记牢了,这是军人的耳朵。”nbsp七岁那年,萧虎带他去草原,指着远处的羊群道:“草原的孩子,要像鹰一样看远,像狼一样谨慎,才能在战场上活下来。”nbsp这些话,巴图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刻在书桌的木头上,也刻在心里。

    nbsp十岁起,巴图便随父亲那拉珠尔驻守岭北nbsp——nbsp那拉珠尔教他辨马蹄印:“阿里不哥部的马,马蹄铁是‘三钉样式,走在碎石路上会留下深痕;乃蛮部的马,蹄印宽,因常走软草地。”nbsp教他伪装牧民:“牧民说话要带些憨厚,递奶豆腐时要双手奉上,别像军人那样挺直腰板,容易露馅。”nbsp有一次,那拉珠尔带他去合丹部调解纠纷,遇到骑士盘问,巴图扮成nbsp“送奶酒的牧民之子”,抱着奶酒坛,声音怯生生:“阿哈,这是俺阿爸让送的,给合丹领主的。”nbsp成功骗过骑士,那次经历让他明白,探营的勇,要藏在nbsp“拙”nbsp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十二岁那年,父亲那拉珠尔送他一匹棕红色小马,取名nbsp“闪电”——nbsp马是那拉珠尔从战利品中挑出的良种,性子烈却通人性。巴图每天天不亮就去练骑术,摔了无数次,膝盖磨破了也不喊疼,直到能在马背上射箭、俯身拾物。那拉珠尔看在眼里,心疼却也欣慰,送他一柄镶银柄弯刀:“这刀随我征战过,现在给你,要记住,刀是用来护人,不是用来逞凶的。”nbsp十五岁时,巴图正式加入虎卫,从普通士兵做起,因nbsp“识地形、懂蒙古语”nbsp被选入哨探队,跟着老兵探过乃蛮部的草场,辨过脱脱部的马群,积累了不少经验。

    nbsp十八岁的巴图,已长到与父亲齐肩的身高nbsp——nbsp玄色皮甲穿在身上,衬得他肩宽腰窄;腰间的镶银柄弯刀随步伐轻晃,是父亲的期许;骑在nbsp“闪电”nbsp上,身姿稳如泰山,既有祖父萧虎的沉稳,又有父亲那拉珠尔的灵动。此次请战探营,他夜里曾给祖父萧虎写过信,信里说:“孙儿想为朝廷做点事,也想让祖父和父亲知道,孙儿不是只会在军帐里读书的孩子。”nbsp这种三代传承的使命感,让他的请战多了份沉甸甸的重量,也让他在面对危险时,多了份超越年龄的冷静。

    nbsp那拉珠尔准巴图额尔敦请战,是在nbsp“父子情”nbsp与nbsp“军国责”nbsp间反复权衡的结果nbsp——nbsp他既怕儿子年轻遇险,坏了萧家三代的忠名;又知巴图的身份与能力,是探营的最佳人选。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父亲的担忧与将领的理智在拉扯,最终他选择相信儿子,却也用周密部署,为这份信任加上nbsp“双保险”。

    nbsp首先,巴图的nbsp“身份优势”nbsp是旁人无法替代的nbsp——nbsp他是萧虎的长孙,萧虎在蒙古故地部落中声望极高,不少老牧民都曾受萧虎恩惠;又是那拉珠尔的长子,跟着那拉珠尔在岭北待过多年,与乃蛮部、兀良哈部的长老都打过交道。那拉珠尔曾让巴图模拟被盘问,巴图用蒙古语道:“阿哈,俺是乃蛮部的,阿爸叫帖木格,家里丢了三匹老马,听长老说阿里不哥领主的马群在这儿,想来问问。”nbsp语气憨厚,还带着点焦急,连一旁的信使都点头:“像极了草原上寻马的牧民,谁能想到是萧大人的长孙、那将军的公子。”

    nbsp其次,巴图的nbsp“家族关联”nbsp能减少敌意nbsp——nbsp阿里不哥虽抗命,却也不敢轻易得罪萧虎家族,毕竟萧虎是忽必烈身边的重臣,若伤了巴图,便是与朝廷彻底撕破脸。那拉珠尔对信使道:“你传信给乃蛮部长老,让他们在信物上提一句‘巴图是萧虎大人的孙儿,阿里不哥的骑士就算怀疑,也不敢轻易动手。”nbsp信使应下,又补充:“萧大人也说,巴图的身份是‘护身符,但也要藏着用,别太张扬,免得让阿里不哥觉得朝廷在炫耀。”

    nbsp但那拉珠尔更担心儿子nbsp“年轻气盛”——nbsp比如为了多探点情报,深入主帐核心区;或者遇到盘问,因紧张说错话。因此,他给巴图定了nbsp“三不原则”:不深入主帐五十步内、不与骑士聊超过三句话、不记录非关键情报。他拉着巴图的手,指着地图道:“你只需记‘哨卡位置与换班时间、马群大致藏点、箭楼数量这三样,其他的不用管。记住,就算没记全,只要你安全回来,就是大功一件,祖父和我都不会怪你。”nbsp巴图看着父亲眼中的担忧,用力点头:“父亲放心,末将记住了。”

    nbsp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那拉珠尔做了nbsp“双重接应部署”——nbsp第一重是nbsp“军事接应”:巴特尔率十名骑兵,在黑松林东侧矮林待命,那里有三棵连在一起的松树,树上系着红色布条,是接应点,巴图只要吹三声短哨,骑兵就会出来;第二重是nbsp“部落接应”:乃蛮部长老已答应,若巴图遇到危险,可往乃蛮部旧毡房区跑,牧民会帮他隐藏,还会派人通知援兵。那拉珠尔还特意让医官给巴图准备nbsp“急救包”,藏在靴子里:“里面有止血的马勃和治外伤的草药膏,若受伤了,先处理伤口,再找地方躲起来。”

    nbsp最后,那拉珠尔还考虑了nbsp“探营的价值”——nbsp若巴图能成功探得情报,援兵就能精准部署:炮队知道箭楼位置,就能提前瞄准;骑兵知道马群藏点,就能迂回包围;知道脱脱部是否仍在,就能调整兵力。这种nbsp“精准情报”nbsp能减少伤亡,加快平定抗命的进程。他对巴特尔道:“巴图这孩子,随他祖父,有勇有谋,我相信他能成。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接应做好,等他回来。”nbsp这份父子情与军国责的平衡,让那拉珠尔的决策既理性,又带着温度。

    nbsp巴图额尔敦的探营筹备在军帐内有序进行nbsp——nbsp父亲那拉珠尔给他整理装备,萧虎派来的信使送来nbsp“家族信物”,巴特尔教他应急技巧,每一个细节都透着nbsp“周密”,既有对草原环境的适应,也有对萧家三代荣誉的守护,确保巴图能nbsp“藏得住、问得出、撤得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首先是nbsp“伪装信物”nbsp的准备nbsp——nbsp乃蛮部长老送来的nbsp“羊皮信物”,上面用蒙古文写着nbsp“巴图,乃蛮部西毡房牧民,寻马”,还盖着长老的手印,边缘用羊毛线缝着,显得陈旧;萧虎特意让信使带来的nbsp“萧家玉佩”,小巧玲珑,刻着nbsp“萧”nbsp字,藏在巴图的衣领里,若遇到归附部落的牧民,出示玉佩就能获得帮助。那拉珠尔给巴图换上灰色牧民皮袍:“这皮袍是乃蛮部牧民常穿的样式,别穿虎卫的玄色皮甲,容易被认出来。”nbsp还给他准备了一双旧羊皮靴:“鞋底有磨损,像常走草原的样子,别穿新靴。”

    nbsp然后是nbsp“装备整理”——nbsp那拉珠尔给巴图的羊皮水囊里装了清水,还放了一小块奶豆腐:“遇到骑士,递奶豆腐是礼貌,能减少怀疑。”nbsp腰间的小布袋里,装着风干肉和藏在夹层的小羊皮地图、炭笔:“地图要折小,藏在布袋最里面,炭笔别露出来。”nbsp他还检查了巴图的镶银柄弯刀:“刀鞘上的银饰太亮,用黑布擦一擦,别反光引人注意。”nbsp巴图一一照做,动作认真,生怕出一点错。

    nbsp应对话术的演练,那拉珠尔亲自扮演阿里不哥的骑士nbsp——“你是乃蛮部的?哪个毡房区的?”nbsp巴图立刻回答:“额吉,俺是西毡房的,阿爸叫帖木格,家里有五匹马,丢了三匹老马。”nbsp“你怎么知道这边有马群?”nbsp“俺听路过的商队说的,他们说阿里不哥领主的马群在这儿,俺想来问问。”nbsp那拉珠尔还模拟nbsp“骑士搜身”,巴图配合地举起手,搜出奶豆腐时,主动递过去:“阿哈,尝尝俺家的奶豆腐,可香了。”nbsp那拉珠尔点头:“很好,记住这个语气,别太流利,要像牧民那样,有点结巴才自然。”

    nbsp应急技巧的传授也格外细致nbsp——nbsp巴特尔教巴图nbsp“脱身术”:“要是被骑士缠住,就说‘俺的马在后面,俺去牵来给你们看,趁机往乃蛮部的方向跑;要是被追,就往有矮灌木的地方跑,马在灌木里跑不快。”nbsp那拉珠尔补充:“要是实在躲不开,就出示祖父的玉佩,说‘俺是萧虎大人的孙儿,他们不敢轻易动你。但不到万不得已,别用这个办法,免得暴露身份。”nbsp医官则给巴图讲伤口处理:“要是被刀划伤,先用马勃止血,再用草药膏涂抹,别让血染红衣服,容易被发现。”

    nbsp最后是nbsp“路线与时间”nbsp的确定nbsp——nbsp那拉珠尔用炭笔在地图上给巴图标注:“从驿铺出发,先往西南走,到乃蛮部旧毡房区换衣服,再往西北走,穿过黑松林西侧的干涸河床,那里只有一个哨卡,申时换班,你申时过去,守卫松懈;酉时前一定要离开营地,天黑后草原不安全。”nbsp他还摸了摸巴图的头:“孩子,别给自己太大压力,祖父和我都等着你安全回来。”nbsp巴图点头,翻身上马,对父亲和信使拱手:“父亲、信使大人,末将去了!”nbsp马蹄声响起,“闪电”nbsp载着他,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军帐内的人,都望着他远去的方向,眼中满是期许与担忧。

    nbsp巴图额尔敦离开驿铺后,并未直接前往阿里不哥营地,而是先赴乃蛮部旧毡房区nbsp——nbsp这里是他伪装的nbsp“最后一步”,也是他能否融入草原的关键。他深知,“像不像牧民”,不在衣服和信物,而在nbsp“细节”:骑马的姿势、与牧民的互动、对草原的熟悉度,这些细节的把控,才能让他真正nbsp“藏”nbsp在草原里,不被察觉。

    nbsp首先是nbsp“骑马姿势”nbsp的调整nbsp——nbsp虎卫骑马时,腰板挺直,双腿夹紧马腹,透着军人的利落;而牧民骑马,更放松,身体微微前倾,一只手牵着缰绳,另一只手搭在腿上,像是在享受草原的风。巴图在路上刻意练习:他松开紧握缰绳的手,让nbsp“闪电”nbsp放慢速度,悠闲地走着,还时不时低头,像是在看地上的马蹄印,嘴里念叨:“灰马,左耳缺一块,你在哪儿啊?”nbsp路过一片矮草地时,他勒住马,弯腰拔了一把草,喂给nbsp“闪电”:“慢点吃,咱们还得找马呢。”nbsp这种自然的动作,让路过的乃蛮部牧民以为他就是nbsp“自己人”,有个老牧民还问:“孩子,丢了几匹马?要不要俺们帮你找找?”

    nbsp然后是nbsp“与牧民的互动”——nbsp乃蛮部旧毡房区的牧民已接到长老通知,知道巴图要来。巴图刚到毡房区外,老牧民速不台就迎了上来,手里拿着一件更旧的皮袍:“孩子,这件皮袍是俺家小子穿旧的,上面还有奶渍,更像牧民的,你那件太干净了,容易被怀疑。”nbsp巴图接过皮袍,当场换上,还笑着道:“额吉,谢谢您,俺都没注意。”nbsp速不台还给他装了一袋nbsp“乃蛮部的奶豆腐”:“拿着,遇到阿里不哥的骑士,递过去,他们不会怀疑的。”nbsp巴图接过奶豆腐,还主动帮速不台赶羊,动作熟练,把乱跑的小羊羔抱回羊群,速不台笑着道:“一看就是草原上长大的孩子,不像那些汉官,连羊都不会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在乃蛮部毡房区,巴图还nbsp“不经意”nbsp地收集情报nbsp——nbsp他跟牧民们坐在毡房里喝奶茶,问起阿里不哥营地的情况:“阿哈,你们去过阿里不哥领主的营地吗?那里的马多不多?”nbsp一个年轻牧民道:“俺前几天去过,他们的哨卡比以前多了,还看到有脱脱部的骑士在里面,不过他们好像不太高兴,像是要走的样子。”nbsp另一个牧民道:“他们的箭楼加了木板,晚上还有骑士巡逻,拿着火把,看得可远了。”nbsp巴图听着,悄悄记在心里,又问:“那他们的马群都在东边吗?”nbsp老牧民速不台点头:“是啊,都在东边的草场上,有不少骑士看着呢。”nbsp这些情报,让他后续探营时更有方向。

    nbsp离开乃蛮部毡房区时,巴图按牧民的习惯,给长老道谢nbsp——nbsp他走到长老的毡房外,递上一小块风干肉:“额吉,谢谢您的帮忙,这点肉您收下。”nbsp长老笑着接过,还叮嘱他:“路上小心,要是遇到危险,就往咱们毡房区跑,俺们帮你。”nbsp巴图躬身道谢,翻身上马,此时的他,穿着满是奶渍的旧皮袍,牵着nbsp“闪电”,背着羊皮水囊,手里拿着奶豆腐,看起来跟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一模一样,连眼神都带着牧民的憨厚。路过哨卡时,有骑士远远看了他一眼,见他是这副模样,便没再多问。

    nbsp巴图骑着nbsp“闪电”,向黑松林西侧的干涸河床走去nbsp——nbsp草原的风吹着他的旧皮袍,马鬃在风中飘动,远处的羊群像白色的云朵,一切都那么平静。但他知道,平静的表面下,藏着危险的哨卡和未知的营地。他摸了摸衣领里的萧家玉佩,又拍了拍腰间的弯刀,心中默念:“祖父、父亲,俺一定能成功。”nbsp伪装上路的他,已不是萧虎的长孙、那拉

第1022章 巴图请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