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甄嬛传之美人卷珠帘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章 民不困而国用足[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然而皇帝的题目别出心裁,他倾向于选拔寒门,对于政务上,可以慢慢熟悉,因为不会考太难的,朝臣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事情出来,又不要死读书的,nbsp经典义理类题目也不会出。

    nbsp不过吏治、财政、边防、水利、教化总要涉及一个,通晓军事的大部分在武举那里,皇帝思来想去,最终拟定了财政,其他的可能不同地域的学子涉猎不同,但财政总得都接触过吧,家里税收情况起码都该认识。

    nbsp然而自汉代桑弘羊之辩以来,富国强民似乎无法共存,于是皇帝按着明朝的例子,问众人“如何均平赋役,使民不困而国用足?”

    nbsp然而这题目却有点难搞,需考虑朝廷、地方、百姓三者的矛盾,如减税则国用不足,加税则民困。而且轻徭薄赋也不太现实,即便减税,底下照样盘剥,而且一个出去打过仗的nbsp皇帝,现在问这个,意思不就是要军费吗?

    nbsp玉怀瑾飞速动笔,他想着这题目和明朝类似,张居正指出明代财政五大弊:“宗室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那么本朝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吗?或者皇帝只是单纯缺钱了,就比如乐安长公主的驸马张先令,在本朝本任用的第一个官职,是盐政方面的,这样想着,玉怀瑾开始下笔。

    nbsp先是引用经典“《大学》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盖理财之道,必先养民力而后足国用。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故欲‘民不困而国用足,当以均平赋役为本。”

    nbsp而后点明矛盾“今赋役之弊,或田连阡陌者输税反轻,地无立锥者徭役偏重;或吏胥苛敛,中饱私囊。民力既竭,而国用犹匮,此非立法未善,实因推行失宜。”

    nbsp第二步开始分析现状与弊端

    nbsp主要为赋役不均之因

    nbsp田制不修:富者兼并而匿产,贫者无田而代输(如明代‘诡寄‘飞洒之弊);

    nbsp役法苛繁:里甲、均徭等役摊派无序,小民不堪其扰;

    nbsp吏治腐败:火耗加征、浮收勒折,民

第35章 民不困而国用足[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