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说好做任务怎么变成谈恋爱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 烽火(十九)[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九三六年的空气里,火药味浓得几乎凝成实质。

    nbsp日军华北驻屯军的演习规模一次大过一次。

    nbsp飞机的轰鸣声,时常穿透淆城与巩镇指挥所的墙壁,敲打在池越和秦晔的心头。

    nbsp地图上,代表日军前进据点的箭头,像毒藤蔓一样,朝着他们的方向又延伸了几分。

    nbsp压力之下,池秦二人的应对近乎同步。

    nbsp几乎是在默契无声中,两人的部队开始向外蠕动。

    nbsp以演习和剿匪的名义为掩护,淆城与巩镇以北的山脉、丘陵、河道、村落,被迅速改造为一道道死亡防线。

    nbsp“前沿阵地前推,主阵地纵深远射,梯次配置。不能让他们一锤子就砸到城下。”

    nbsp秦晔在电话里对池越说,他的声音透过嘈杂的线路,带着一丝疲惫的坚定。

    nbsp他们的防线,像两只悄然伸出的拳头,在外围紧紧地抵在了一起,构成一个更具弹性和纵深的防御体系。

    nbsp士兵们挖战壕、修碉堡,都知道这是在为一场迟早要来的大战做准备。

    nbsp“北望计划”在刀尖上进行,每一次物资输送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nbsp终于,关外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回音。

    nbsp联络员带回了抗联的消息,那些微薄的援助在冰天雪地里成了救命之火。

    nbsp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随消息一同带来的,还有一封没有署名、没有抬头、字迹却苍劲有力的信。

    nbsp写信人的身份,池越和秦晔心知肚明。

    nbsp那是马占山——一位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东北抵抗精神的将军。

    nbsp自“九一八”日寇的铁蹄踏破沈阳,他便在黑龙江畔打响了抗日第一枪,其“江桥抗战”震动了全国。

    nbsp即便后来一度诈降复又起义,最终兵败退入苏联,于1933年辗转返回天津租界寓居。

    nbsp但马占山依然是所有东北抵抗力量心中一面不倒的旗帜。

    nbsp他虽身困津门租界,无兵无权,但通过秘密渠道(亲信、商人、地下工作者)与散布在东北、华北的原东北军旧部一直保持着联系。

    nbsp他的一举一动,仍牵动着关外无数义士的心。

    nbsp信的内容,主要是勉励他在关外的旧部。

    nbsp告诫他们抗战艰苦卓绝,务必要心存信念,保存力量,紧密联络,以待时机。

    nbsp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壮与坚韧。

    nbsp而在信件的最后,添了寥寥数语,墨迹似乎与前面略有不同,像是深思熟虑后郑重加上的:

    nbsp“近闻关内亦有义士,心系黑土,不避艰险,输械筹粮以助我等袍泽。

    nbsp此等高义,雪中送炭,吾等闻之,无不感念于怀,甚慰于心。

    nbsp诸位同志之牺牲奉献,必不会被历史遗忘。”

    nbsp没有抬头,没有落款。

    nbsp但这寥寥数语,已重逾千钧。

    nbsp两人传阅后,沉默良久。

    nbsp池越将信纸折好,递还给秦晔:“收起来吧。”

    nbsp秦晔郑重地将其收回那个小筒,点了点头:“他知道我们,他认可我们。”

    nbsp他声音很轻,却

第19章 烽火(十九)[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