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高启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节 王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路虽然好走,王赐的心情却很沉重。去世的生员不过四十出头而已。他去吊唁的时候,逝者留下一对孤儿寡母十分可怜,这家的家境很是不堪――原来也不过是靠着开个私塾,收几个孩子开蒙读书维持生计而已。县里的膏火银子又是多年发不出来――若是能有钱米贴补,兴许他也不会死。

    临高这里,本来文气就弱,这样又死掉了一个,虽然名额空了,自然会有人考上替补,但是本县原本读书人就不多……一般来说,古代凡是走上读书应试道路的人,家里不会是赤贫的状态,在农村,起码也得是个中农以上才行。但是人一读上书,家里就失去了一个壮劳力,如果家中人口不多,或者遇到了什么三灾六病的,很容易陷入到贫困状态里。(m.a

    几百亩的学田,说改造就改造,地翻起来,水渠全部重修。不过一个月时间,学田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他估计着,要是县里来搞,就算钱粮充裕,吴大令亲自坐镇,没个半年也做不出来。至于他脚下的道路,那更是想都不敢想得事情。

    不但敢做,而且能做。这一点,让王赐感到由衷的钦佩。

    “百无一用是书生!”他的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了这样一句话。自己也好,吴大令也好,县里但凡有个功名的人也好,哪个不是饱读诗书,四书五经烂熟于胸的人?为什么县里许多要办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却始终都做不下来呢?光学田的问题,在他手里已经七八年了,他想来想去就是没辙;县里的土匪和道路,吴大令屡次召集士绅们想解决,也没有解决。

    澳洲人一来,好像是刮起了一场台风,顷刻之间,就把这一切都刮得干干净净。

    开风气之先啊。王赐感叹道。他已经预感到,澳洲人在临高的所作所为,不会只在临高而已。

    王赐又打听学田庄内部的事情,路大说眼下学田里的佃户,13岁以下的小孩子被送去上学了,食宿都是澳洲人出,不但一日三餐吃得饱,连衣服、被子、鞋子之类的日用品全部是他们供给。孩子基本上就是光着屁股带张嘴去就可以了。

    “什么?!”王赐失声惊叫道,“他们在办学?”

    这可大大的刺激了王赐的神经。身为大明临高县教育部门的最高领导,他天天在为县学犯愁,这澳洲人居然不声不响的办起了学校――听路大的口气,似乎办得还很不错!

    “是,”路大奇怪的看着他,“老爷您不知道?小的的二个猴崽子已经念了几个月了。”

    (未完待续)

    (yikanxiaoshuo.net=易看小说)

第二百一十一节 王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