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振兴东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章 路漫漫兮[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读书好处都有啥?

    这将影响崔博怎么去宣传!

    正确辨认事物?不!普通平民阶层基本上想不到这一层!

    将来能有出息?差点意思…毕竟将来还是一个虚无的概念呢。

    就这么说,想让平民把孩子往学校送,那就必然要有吸引他们的地方。

    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是没毛病,但是平民普遍不懂,所以他们一直在田垄之间劳作!

    让孩子读书啊,这大概也只能算是获得饷钱的添头吧,甚至有人参军,反而不愿意让自己的直系亲属上学。

    粮本位的时代,农业生产是重要的,参军者都可以看成劳动生产力,一旦一个家庭少一个生产力…那他们就会想办法,获得更多的劳动力。

    比如…让小孩子早早地就下地干活。

    阶级的痼疾,思维的僵化哟…

    真正能打动普通百姓的是什么?

    是钱、是官、是田!

    那么…崔博就有了想法,就这么宣传学生学习若干年后,将会下派到基层,从小吏诸如亭长、游徼、求盗、亭父、有秩、斗食什么的做起。

    然后,一步步择优升迁,这是不是就非常的让人有盼头了呢?

    大汉有十三州,一百余郡国,县更是海了去了,其下的乡、亭什么的,那更是多如牛毛,放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又如何?

    崔博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以往虽然也有过此种事,但多发生在京师的太学,像这种州郡县一级的,还真没听说过…能被大规模下放到基层的。

    说做就做。

    这事儿无疑是要上报一下朝廷,以观朝廷的意思。

    毕竟还需要朝廷给学校拨钱呢!

    相信这件事的阻力不会太大,因为当即正是缺少兵员的时刻,这么一招,能加大力度征兵,恐怕对于朝廷来说,兴学校、教育才是添头吧!

    崔博意欲削弱私学,从而变成更为便利的公学。

    ……

    一封书信,写毕了,崔博一并交给了樊通,反正现在他还没有动身,就劳烦他一道送过去就行。

    除却兴教育、募兵员有些难度,其他也都不甚难,就是崔博不去劝,人家农民也知道耕地,但是怎么种,崔博却是要插上一脚。

    先前在井陉所施用的?锸ぶ?ǎ???┘曳省⑶?铮?踔晾?么蠡б帕舻奶锏兀?ジ阋桓阃吞镆彩俏闯⒉豢砂。

    虽然崔博没有行政权,但这些事还是可以申请,有回旋的余地。

    良好的策略,是富强的关键呐!

    兴渔盐也不必说,徐州部分沿海,有渔民捕鱼为生,也有海盐之利。

    但是问题就是崔博怎么将海盐,纳为官有。

    盐本就是官营,但徐州这么长的海岸线,那不能保证有没有与官吏互通一气的豪强,占据了海盐之利。

    崔博需要彻查之,疏通之。

    具体还需要试行才知道严究私盐,让盐业成为官有,但让商人用钱来买销售权。

    但是价格还是要参考物价平准,不能恶意哄抬、降低盐价!

    这又是一条修远的长路啊…

    哎,罢了,上书说明吧,要不就交给朝廷去做去吧,真要是不行了,咱再接手。

    办工坊,崔博准备自己来,就和之前在雒阳的模式差不多,但是需要拿公家的钱,崔博也不可能全做赔本的买卖去…

    即便他再有

第三十章 路漫漫兮[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