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兔死狗烹?[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为重要的是,陈群在当初建安年间所建议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在座的众人都是受益者。这也是为什么,众人会选择在陈群府中相聚的原因了。
有御史中丞兼礼部尚书的司马懿和太常兼工部尚书的董昭开头,接下来的话题便活跃的多了。
只见那平日里以中正稳健著称的刑部尚书崔琰,此时也缓缓的站起了身来,不紧不慢的开口说道,“二位大人所言有理,老夫也深以为是。像我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为了帝国,为了朝廷,无一不是竭尽全力。
甚至倾覆全族之力,自掏腰包创建了信都书院,资助一些寒门士子入学。可现如今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有句话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这些个挖井人到最后,竟然没有了水吃。
这分明是东郭先生与狼的真实再现嘛,这换谁,谁又能受得了?”
这崔琰,崔季?出身清河崔氏,也是后来清河崔氏一族的族长。其从弟崔林在前朝时,就曾经位列三公。
而他与陈群、司马懿、董昭等人一样,都是年轻时被家族举荐为孝廉,或者由于家族威望,才被一些诸侯所征召入仕的。因此,对于家族影响力的好处,他自然是最为知道不过了的。
当初朝廷推行兴学国策,他看到了其中的利处,联合博陵崔氏一同兴建了天下一十三州第一所私人的书院,信都书院。后来更是得到了皇帝.曹丕的亲自提匾嘉奖。并派出当时时任司徒的陈群,北上冀州亲自宣读诏书。
最后的事情,众人自然也就知道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名利双收。
一时间,信都书院的名声,得以弘扬四海而闻名于天下。信都书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书院,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也一举成为了实打实的北方第一大家族,就连太原王氏都望尘莫及。
北方各州的寒门子弟闻言之,也纷纷前往信都书院求学。
后来的事实也正如当初崔琰在家族会议上所说的,那些个寒门士子,即便是在后来进入了朝廷或者府衙,但也是崔氏的半个门生。而当初崔琰想要创立信都书院,其实也是为了这些。
不久后崔琰便从一个冀州刺史,迁任了司隶校尉。再之后,仅仅短短数年的时间,他又进入了朝廷中枢,担任掌管天子亲卫的执金吾。
三省六部制推行之后,皇帝.曹丕因为他的刚正不阿,更是将他提拔成为了六部尚书之一的刑部尚书,掌管天下一十三州所有的刑法。即便是博陵崔氏的族长崔昶[chǎng],也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州之长的封疆大吏冀州刺史。
这种一家出现两个肱骨大臣,即便是在整个帝国都不多见。
现如今,朝廷要推行的科举制,必然会动了他们这些氏族们的利益。一个人已经吃进嘴巴里的,再让他吐出来,也必然是不可能的。
科举制如若实行,天下寒门和普通的士子,想要入仕从官的话,就再也不需要他们这些士族们的举荐了,而是每个人都可以投碟自进了。以前在自己面前摇尾求食的人,现如今竟然要与自己平起平坐,分庭抗礼了,这谁又能受得了呢。
所以以前平日里一心为公的公卿大臣们,当真正涉及到自己宗族利益的时候,还是会撕下那所谓的文明的外衣,这也才是人间真实。
崔琰刚刚的一番话,也正说到了堂内众人的心坎里去了,他的话音方落,堂内的众人便七嘴八舌的自此讨论起来。
“是啊是啊,季?大人(崔琰,字季?)所言甚是啊。”
“谁说不是呢,像我太原王氏,当初推行九品官人法之时,也是尽心竭力的帮助还是征北将军的曹彰大人,而且还是曹彰大人亲自上门拜访的。可现如今事成了,用不着我们了,就想把我们甩到一边去?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就是,朝廷和皇帝陛下把我们当成什么了。狐兔死走狗烹乎?”
......
眼见众人说的越来越离谱,坐在主位上的司空.陈群也终于忍不住了,随即皱着眉头开口道,“诸位同僚,诸位同僚请稍安勿躁。你我今日来此是为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而并不是单纯的只是来发牢骚。”
见到主人发话了,堂内交头接耳吵吵嚷嚷的众人也才渐渐的安静下来。
&
第九十五章 兔死狗烹?[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