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大器晚成司马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那邓士载再介绍科举制之时曾经说过,这科举制每年举办一次。首先是在地方州郡举行,由各州郡进行测试,在秋天举行,是为‘发解试。随后考核合格的士子,随着各州郡的粮税车队一同进入帝都,参加由尚书省所举行的考核测试,是为‘省试。
不知诸位大人是否有发现其中的奥妙和深意?那‘发解试其实倒还好,尤其是这‘省试才是重中之重。
老夫所想要表达的是,既然科举制要考核就必然会有负责考试的监考官、阅考官和主考官之类的官员。虽说那些个寒门士子们,现如今有了这科举制之后,再也不用公卿大臣和地方氏族的推荐,可以投碟自进了。
但是他们毕竟还是要考核的,既然要考核,无论是墨义、帖经也好,还是策问、诗赋也罢,就必然会有官员对其进行监督,还要有主考官对这些官员进行统筹。
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每一届的主考官,就可以算是这些士子考生的半个老师了,而这些士子考生作为半个弟子,自然也需要承这位主考官的情了。这其中的好处,想必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在日后举行科举之时,这主考官一职可是个香饽饽啊。到时候诸位务必要共弃前嫌,一同争取才是,当然相关的副考官、阅考官也要尽量争取才是。”
听到这里,堂内的众人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他们本以为这九品官人法被废除,朝廷推行新政“科举制”,那他们的特权什么的就肯定全部都作废了。可没想到兜兜转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换汤不换药。
更让他们所吃惊的是,这司马懿竟然能够在这短短的半日之内,便彻底参悟透了这科举制,甚至还找到了其中的漏洞。不过就在他们异想天开之时,司马懿那熟悉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并给他们泼了一盆凉水。
“不过这件事请,恐怕也不是诸位大人所想的那么简单的。
根据今日早朝的情况来看,这邓士载在很久之前应该就跟咱们的陛下报告过了。另外,陛下一旦知道了,江陵王.曹植、任城王.曹彰二位王爷,肯定也就知道了。
这科举制乃是那邓士载所创立的,我司马懿所能够想到的漏洞,他邓士载岂有不知之理啊?即便是他不知晓,那皇帝.陛下和江陵王.曹植大人也肯定能够看得出来。所以关于科举制的主考官一职,届时恐怕不是那么好容易争取的哦。
另外,这科举制刚刚面世,今年乃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主考官即便是我等争取,恐怕也争取不到了。如果我没猜错的,科举考试第一任的主考官应该是那江陵王.曹植了。哎,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啊。”
随着司马懿的一声长叹,堂内的众人也不由得跟着叹息了一声,而且,司马懿刚刚所做的分析也确实是有道理的。
邓士载所开创的科举制,如果真的推行的话,那必然是开天辟地的壮举,尤其是第一次,那必然是非同小可的。这主考官、副考官以及其余相关官员的选拔,必然也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毕竟这是会被记入青史的事情,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尤其是那主考官,如果挑出来的人选不够德高望重,被众人所信服的话,对于朝廷而言也必然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这邓士载虽然创立了科举制,颇有才能,而且现如今的官职也不算低,但是毕竟出身寒酸了一些。
可如果他当选主考官的话,即便是寒门子弟们信服,可这些个名门的士子呢?难道说这大魏天下,只有半壁江山,只容得下寒门子弟嘛?
结果,当然是否定的,那邓士载必然不是这个人选。可选了像陈群、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能够被所有的人信服。
如此看来,这朝中最合适的人选,也只有这位江陵王.曹子健(曹植,字子健)大人了。
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健独占八斗。
将其称为大魏天下第一才子,也不为过。昔日里,出自他手的诗词歌赋,无一不证明了这些,所以其一在才能上,这位江陵王大人是绝对能够被人所信服的。
其二,出身,这位江陵王大人,乃是当今皇帝陛下的亲弟弟,其身份之尊贵也就不言而喻了。
其三,爵位,作为大魏帝国唯二一个异姓王,他江陵王的爵位,恐怕也只有任城王.曹彰大人能够与之媲美了吧。
————————
第九十七章 大器晚成司马懿[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