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还政于朝之归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二章 寒门氏族,泾河分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懿等人绝对会用阳谋。而他们的阳谋,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想要在此次恩科之中谋取更大的利益罢了。

    但最终,他们还是会同意科举这一国策,因为他们知道,他们要是敢反对,将会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他们也无法阻拦科举制面世和向前的脚步。

    再简单点儿来说,他们的意图,也就是想着多争取一些副考官以及监考官的席位罢了。只要他们争取了,日后那些因为科举入仕的士子和入伍的百姓们,将会是他们的半个门人,这必将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他们对于寒门出身的士子以及普通百姓,和出身名门的子弟肯定会有所偏颇。所以既是为了我大魏江山社稷,也是为了天下的寒门子弟和普通百姓。在座的诸公届时还请务必竭尽全力,以便在此次恩科之中可以谋得更多的席位。”

    随着此话一出,整个大堂的气氛再次变得严肃起来。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次的事情不同以往。以前,他们是同仇敌忾,共同御辱于外。可这一次,他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却是自己昔日里并肩作战的队友。

    太子.曹睿虽然年纪尚幼,没有像堂中大部分一样经历过昔日的战争,但是他也能敏锐的察觉到众人的异样。

    见到气氛如此的凝重,他随即主动站出来,轻声说道,“此次朝廷推行的国策不同以往,事关大魏江山之长治久安,也关系到天下无数的黎民百姓。所以,这个杀人不见血的战争,我们必须要面对。

    也可以说,这一次的事情,其惨烈程度绝对不会亚于以前的任何异常征战。你我当中,会有很多人......”

    太子.曹睿并没有把话完全说完,但是他明白,堂中的其余人已经知晓了他话中的意思。

    “不过,大家请记住,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之后,当后世之人提到科举的时候,都会想起今时今日你我所做的努力。

    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

    今日之后,天下寒门和氏族便要针锋相对,也必然会泾河分明了。睿,也在这里拜托诸公了。”

    言罢,他站起身来,双手作揖,郑重的朝着堂内的众人深深的鞠了一躬。

    “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臣等愿追随太子殿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发生在大魏黄初一十五年,江陵王.曹植府邸上的一幕,这一幕也必然会被记入青史,供后人瞻仰。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对谁错,孰是孰非,就让历史和时间来证明吧。

    当然,后世之人每每提到这一事件时,无一不慷慨激昂,恨不得能够早生几百年,与这些个先辈共同并肩作战,只是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

    科举制论策一经面世,便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议论纷纷。而结果呢也正如那太子.曹睿所料,可以说是分成了泾河分明的两派。

    寒门士子和普通百姓自成一派,这一派是坚决维护和支持科举制的。

    因为他们从科举制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陈胜的农民,大声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那是需要流血牺牲,才能争取到的。

    现如今朝廷主动给了他们一条路,不用死人,也可以封侯拜相,甚至不用那些个公卿大臣和官老爷们的举荐。人人皆可投碟自尽,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

    你可以是读书读的好,也可以是跑步跑的快,可以是水性好,也可以是力气大,等等等等。

    只要是有特殊技能的,朝廷都能够录用你,让你的才能得以发挥。

    一时间,天下翘首莫不奔走相告,颇有当年大魏开国之壮举。

    而另外一派,自然便是名门望族以及从氏族出身的子弟了。对于他们而言,科举制等同于变相的夺走了他们一半的权利。

    举个通俗的例子,假如说当初在州府为官的有十个人,每个人都需要有氏族或者在职的官员推举引荐才行,且这十个席位当中,最少有七八人都出身名门望族。

    最为重要的是,朝廷也好还是各地州府也罢,好一点儿的官职都是由氏族子弟优先挑选的,挑胜的才是那些寒门出身的以及普通百姓。

    ————————

第一百零二章 寒门氏族,泾河分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