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大势已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子弟出身的大臣和以士族门阀出身的大臣们,关于科举制推行的针锋相对。
虽然大部分臣子们对于科举制现在推行的政策表示不满,但是在曹氏、夏侯氏宗族,和以邓艾为首的寒门出身的大臣的强力推行下,以及太子.曹睿、文臣之首江陵王.太傅兼尚书令.曹植以及武将之首任城王.大司马兼兵部尚书.曹彰的拥护下,以及皇帝.曹丕的首肯下,还是轰轰隆隆的推行了。
当然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自然确实如双方所料,司空.陈群和御史中丞.司马懿各引领了一拨大臣,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
最终的结果,自然便是支持科举制的大臣占到了一半,反对科举制的仅仅只有三成半,还有剩下的一半是作壁上观保持中立的。在这样有利的形势下,科举制在经历了朝堂的“挫折”之后,也终于得以顺利推行了。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勉强算是两全其美了。
朝议的结果,最终是由礼部来全权负责每年的科举,四司中具体负责的乃是文选清吏司。此次恩科,乃是自开天辟地一来首次恩科,所以主考官自然是由众人都同意的江陵王.曹植所担任了。
对于这位天下有才一石,他独占八斗的曹子建,自然是没有人敢跟他抢主考官这个位子的。
另外朝廷种议,还设立了两个副考官,其中一个便是司空.陈群.陈长文了。
而另一个既不是寒门出身,且开创了科举制的吏部尚书.邓艾,也不是老司徒.工部尚书.董昭或者刑部尚书.崔琰[yǎn]这些个老臣,而是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局外之人。
之所以说他是局外之人,是因为他虽然也是朝臣,但是却没有参与此次的争斗,属于中立一派的。这个人便是,在推行兴学之初的担任两大最高学府之一的,太学院祭酒的向郎.向巨达。而且这位副主考官,乃是当今皇帝陛下.曹丕亲自任命的。
朝中两派虽然还有意想着争抢一下副主考的动作,但是随着此任命一出,众人也随即心服口服了。
这位向郎.向巨达,如今已经是八十岁的高龄了,除了太学院祭酒的身份之外,其实他还有另外一重身份,那便是故蜀的旧臣。只不过距离天下一统,已经过去了二十个春秋,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起的话,世人早已经忘却了那段岁月。
二十年前,年近十七岁的钟会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迫使刘禅投降。随后蜀国的臣子们,有一部分继续待在了益州,也有一部分被朝廷征召进入了当时还是国都的许昌,而这向郎.向巨达便是其中之一。
再五年后,随着老一辈大臣的逝去,献帝.刘协将九五大位禅让给了当今的皇帝.曹丕。
新帝曹丕在登基之后不久,为了安定天下民心,便下令推行了兴学的国策,并在帝都.洛阳建立了两座后来闻名于世的学院。其中一所是国子学,而另一所便是太学院了。
这向巨达由于当年在蜀中颇有贤名,更以家中藏书颇巨而闻名于世人,最为重要的是,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是从名仕司马徽。
作为蜀中为数不多的大儒,他自然便被皇帝.曹丕安排到了太学院当中。并担任了太学院的二把手,太学院执事。数年后,他又升任了太学院祭酒,直至今日。
虽然他作为天下顶尖学府的话事人,但是因为他从不参与朝政的纷杂,整日里深居简出,醉心于研究文学。所以大部分朝臣,对于这位老祭酒还是很尊重。
当皇帝陛下亲命他为首届恩科的副考官之后,众人也就很容易的接受了。
至于其它各科的监考官,自然也被赞成派、反对派以及中立派给均分了,大体上看来,也还算是均衡。
不管怎么样,科举制这项国策最起码在朝堂之上得以通过了,接下来便是在各州府推行了。不过各派的上位者都已经达成了一个默契,下面的某些人即便是不愿意,也只是小波澜罢了,大的局势是肯定不会再变了的。
大魏黄初一十五年,这一天终将是会被记入青史的一天。
这一天改变天下士子命运,且流传了数千年的科举制终于真正的面世了。
两千余年后,它虽然颇被后人所争论,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它对于全天下读书的士子,以及普通百姓而言,那可是可以帮助他们逆天改命的好国策。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的眼睛里,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第一百零三章 大势已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