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科举制在大魏朝终于推行了,其所造成的后续连锁反应,自然也就接踵而至了。
首先便是天下士族门阀和普通百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了,由于朝廷早就知道了这些,也知道这是在科举制推行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因此当朝堂上还在议论科举制是否要推行的时候,江陵王.曹植以及吏部尚书.邓艾等人就已经看到了下一步,而且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措施了。因此,在各州府中,事态一旦有了要变大的苗头的时候,便会有一支特殊的由寒门出身和士族门阀出身的朝中大臣,作为特殊使者,亲自前往该处灭火。
而且像这样的小队,不禁只有一个。当然更多的是需要当地的父母官来管控的,在科举制推行达成一致之后,司马懿、陈群、崔琰、王凌这些个氏族出身的公卿大臣们,所写的书信便也就随之传至四方了。
这些个小波澜,并没能阻止科举的推行。
于是,在朝廷的一纸诏书抵达各州郡之后,各地官府便也就随之行动了起来。游走在各地的官府快马随处可见,大多都是奉命传诏于各乡里的。
士族门阀们相对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他们早先一步便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消息。普通百姓们在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自然是欢喜雀跃,随后又奔走相告的。
就这样,黄初一十六年的秋季如约而至,这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
这一年的秋季不仅仅只有粮食的丰收,最重要的是自三皇五帝以来的第一次恩科,就要在这个秋天召开了。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准备,各地州府只待读书的士子们进场了。
只不过,毕竟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见识过科举,所以即便是做了这么久的准备,可真到了临场的时候,还是会出现有一些手忙脚乱的现象,不过总体还好。
各州郡依照朝廷的诏命,在各自地方,事先准备好了场地,按照科举制论策中的科目和要求,对所有提前报名的读书士子们进行考核。当然同时进行的,还有武科举,只不过两者所考试的科目不一样罢了。
因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所以这次恩科报名的人数也是格外的多,场面那也是格外的热闹。当然朝廷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些,在考核上面自然也就严格了一些。
可即便是这样,各州府考核完,随着粮税车队进京的人数,已然达到了两千余人之巨,而且这两千人已经是各州府严格考核和筛选之后的了,这倒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由于各州郡距离京都洛阳的长远不同,所以当一十三州通过秋闱的士子都抵达洛阳的时候,已然是接近年关了。其中大部分的寒门士子和普通百姓,也是第一次来到洛阳这样大的城市,看花眼那是必然的。
而当这些人抵达京都.洛阳之后,迎接他们的自然便是尚书省.礼部文选清吏司的省试了。也正如当初所定的那般,由江陵王.太傅.曹植担任本次恩科的主考官,日常循例于各个考场之间,其余的监考官也是忙的不亦乐乎。
在经过了差不过又一个月的折腾之后,首次恩科终于放榜了。这时人们才惊奇的发现,此次恩科上榜的竟然有五六百人之举,最为重要的是,这五六百人之中,竟然有三成是出身寒门或者普通百姓。
虽然仅仅只有三成,可是这在以往仍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相对于以往公卿大臣和各州府衙之中只有寥寥无几出身低微的人,这次的事情简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
不过三成倒也算是不少了,毕竟那些个士族门阀的积累可不是十年二十年那么简单,而是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了的。可这些个普通百姓和寒门出身的人呢?自然是没有办法比的。
在本朝开国之前,普通百姓连一张纸都买不起的,更别说送孩子进入私塾读书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改良了造纸、印刷的江陵王.太傅.曹植,对制定推行了兴学国策的皇帝陛下感恩戴德呢。
可即便是如此,从黄初早年推行兴学至今,也不过才堪堪十余年的时间,跟这些已经积累了数代的士族门阀们自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另外这三成,说的是文、武科举统一都算的,而且普通百姓在武科举中榜的比例更大。
但这个结果依旧让天下百姓所振奋异常,本来他们对这朝廷的科举制还是有所怀疑的,毕竟人人皆可投碟自进入朝为官,那可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所以他们忧虑不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