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还政于朝之归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可同样也正是此次恩科放榜,才让天下百姓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科举,也才对这科举真真正正的放下了疑虑。从某种意义上上来讲,此次恩科放榜有着当年商君.卫鞅在秦国变法之初,徙木立信的作用。

    当然同样对这次恩科比较满意的,还有皇帝.曹丕、太子.曹睿以及寒门出身的大臣们,他们本以为首次恩科,能够有一两成的普通百姓上榜就已经很不错了,可事实结果却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不管怎么样,这首次恩科总算是顺利完成了。从此,大魏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也必将是一个令大部分人都向往的新时代。

    只不过,寒门和氏族门阀之间的泾河分明,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够慢慢磨平。

    ......

    春去冬又来,冬去春又至。

    转眼间,距离朝廷首次恩科,已经过去了三个年头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氏族门阀和寒门子弟之间的隔阂,很明显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的激烈了,并且再次有了同结一心的趋势。

    古人诚不欺,时间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随着第二次、第三次恩科的召开,民间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有才之士,进入了各个州府甚至朝堂中枢,得以为朝廷效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个新鲜血液的注入,使得那些个原来的官员们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毕竟现如今朝廷遵循的原则,乃是能者上庸者下。以至于朝堂和天下各州的吏治,再次出现了自九品官人法之后的又一次彻彻底底的澄清。

    而那些个因此丢了世代爵禄的就士族门阀自然就会心生不满,而产生怨恨了。只不过这些人不敢怨恨皇帝,也不敢怨恨江陵王.曹植、任城王.曹彰,以及曹氏和夏侯氏宗亲,所以他们只能将这份怨恨转换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那个人便是开创并推行了科举的吏部尚书.邓艾了。

    只是现如今的邓艾他们还惹不起,毕竟他上有皇帝.曹丕以及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这铁三角保着,下有新生代的寒门大臣们拥护着。现在对付他很明显不是明智之举,而这些个被迫下台的士族门阀又有哪个不是人精,所以他们看邓艾锐气正盛,毅然而然的选择了暂时隐退,以避其锋芒。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能够爆发出来的怨恨反而无所谓,最令人害怕的反而是这种隐而不发的仇恨。当然现在朝廷一派生机盎然,邓艾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整个大魏朝的变化当然不仅仅只是在朝堂之上,民间的变化也在日新月异。

    黄初初年的种种国策现如今已然有所成就,百姓的生活越发的富足,国库中的粮食和铜钱也越发的充盈了。有些国库里的粮食,甚至都出现了吃不掉而发霉的情况,即便是有专人照看。

    钱库中的铜钱也堆满了所有的储仓,甚至绑铜钱的麻绳多出现了腐烂,以上出现的种种还是朝廷在轻徭役薄赋税的前提下。

    这从某种方面上来讲是朝廷政策比较清明适宜,从另一种方面来讲也是官员们精明能干的成果,这很显然是盛世来临的征兆。

    而当初那些反对种种国策的人,现在也不由得在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

    帝都洛阳城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邦人的面孔,西域诸国、北庭各部,当然还有很多赤发赤须和鼻梁高昂金发碧眼的。

    西域诸国在龟兹国的叛乱被平定之后,便彻底臣服了,甘愿做大魏的属国,年年朝拜进贡。

    那些赤发赤须的人,自然便是二十万大军都折戟在北庭都护府铁骑之下的萨摩公国了。

    再加上后来他们的储君阿良.莱蒙,乔装打扮暗访了一次大魏朝之后,就更加坚定了向大魏学习的信念。也是从那次他们认识到了,自己与这样一个巨无霸为敌很明显不是明智之举。

    本来六部之中的礼部是最清闲的一个部门,可这几年却越发的忙碌起来了。外邦来使、商团贸易、春闱、秋闱,哪一个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以至于礼部尚书.司马懿,看起来比前几年都苍老了许多。

    ————————

第一百零四章 盛世来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