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集:讲座热潮[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糖龙烛照
nbsp暮春的雨丝斜斜掠过窗棂,在报告厅的玻璃幕墙上洇出蜿蜒水痕。林砚之捏着烫金入场券站在走廊尽头,看穿堂风卷起满地樱花瓣,像无数细碎的金鳞在瓷砖上游走。这是市文化馆第三十七场糖龙文化讲座,距离首场开讲已过去三个月,热度却上游未减,连加座都要提前两周预约。
nbsp34;林教授,您的茶。34;研究生小陈捧着保温杯追上来,杯壁凝着细密的水珠,34;后台来了位特殊听众,说是双生谷的第七代糖龙传人,带了件民国年间的糖模子想给您看看。34;
nbsp林砚之掀开霁蓝釉杯盖,龙井的清香混着潮湿的水汽漫上来。她指尖划过入场券上烫金的龙纹,那图案是用糖丝工艺复刻的——细如发丝的糖线在黑色卡纸上盘出三爪龙形,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泽,正是她在论文里反复提及的34;蜜缕龙34;技法。
nbsp报告厅里早已座无虚席。后排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调试支架,镜头对准台前那块巨大的投影幕布,上面正循环播放着各地糖龙的影像:陕北庙会的麦芽糖龙在唢呐声中被孩童分食,岭南祠堂的蔗糖龙在香火里泛着暗红光泽,而双生谷的糯米糖龙最是特别,匠人执铜刀在半凝固的糖坯上走刀如飞,龙鳞竟能透出玉一般的温润。
nbsp34;诸位见过凌晨四点的糖坊吗?34;林砚之走上讲台时,台下忽然安静下来。她将那只巴掌大的铜模子放在展示台上,模具内壁刻着简化的云雷纹,34;民国二十三年,双生谷遭遇蝗灾,传人们把仅存的糯米熬成糖浆,在祠堂前塑了条三十丈长的糖龙。百姓们摸着龙身祈愿,竟在糖衣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手印——后来这糖龙化在雨水里,渗入田地,那年秋天竟得了难得的丰收。34;
nbsp投影仪切换出古籍扫描图,泛黄的宣纸上画着古人祭祀的场景:巫祝捧着糖龙站在祭坛中央,烛火在龙角上投下跳动的影子。林砚之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每个角落,像滴入清水的墨汁般缓缓晕开:34;《礼记·郊特牲》记载,39;天子大蜡八39;,其中39;先啬39;之祭需用39;饴39;。东汉郑玄注解说,这饴就是麦芽糖制成的龙形祭品,用以沟通天人。34;
nbsp后排突然传来抽气声。一位穿蓝布对襟衫的老者颤巍巍举起手,他袖口别着枚铜质龙纹徽章,正是双生谷传承人的标记。34;林教授,34;老人的声音带着山间的风霜,34;您说的没错。我们谷里还藏着块光绪年间的石碑,刻着39;糖龙食雨,五谷丰登39;,只是;他顿了顿,眼角泛起红,34;现在年轻人都觉得这是迷信。34;
nbsp林砚之放下激光笔,目光扫过台下攒动的人头。第三排有位母亲正给孩子讲解投影里的糖龙,小女孩伸手想去触摸屏幕上的龙尾;左侧过道里,几位穿汉服的姑娘举着团扇,扇面上绣着与古籍同款的云雷纹;而直播间的弹幕早已刷成金色的海洋,有人问34;哪里能学做糖龙34;,有人晒出奶奶留下的糖熬制秘方,还有人争论34;现代糖龙该不该加食用色素34;。
nbsp34;迷信与信仰,往往只隔一层糖衣。34;她拿起那只铜模子,在灯光下翻转,34;去年冬天,我在双生谷见过老匠人做祈年糖龙。他们把当归、黄芪磨成粉混入糖浆,说这样龙形更坚韧。这哪是迷信?分明是古人用生活智慧对抗贫瘠的方式——药材让糖龙不易融化,恰如信念让人熬过寒冬。34;
nbsp掌声突然响起,惊飞了窗外檐下的燕子。老者从布包里取
第434集:讲座热潮[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