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90章 裴徽的任前谈话[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倒是王郎将这里…手脚当真干净利落,这么快就肃清了?还…收获颇丰?”

    nbsp他的目光再次扫过杨成乐的头颅和那个渗血的包裹。

    nbsp王玉坤仿佛完全没听出他话里的刺,或者听出了也毫不在意。

    nbsp他只是微微颔首,目光依旧凝视着利州城的方向,声音平淡得没有一丝涟漪:“职责所在。隘口已清,南诏残兵伏诛。本将需即刻回营,向大帅复命,并补充箭矢装备损耗。”

    nbsp说完,竟不再理会脸色有些尴尬的张小虎,径直调转马头,对部下发出极其简短的命令:“收队,回营!”

    nbsp沉默的黑色洪流瞬间停止打扫,动作迅捷无声地集结。

    nbsp他们无视了张小虎和他身后同样被这死寂战场震撼得鸦雀无声的重骑们,如同退潮的黑色海水,开始有序地、带着浓重死亡气息撤离这片被鲜血浸透的山谷隘口。

    nbsp唯有沉重的马蹄踏在血泊中的“噗叽”声,以及甲叶摩擦的细碎声响,在死寂中格外清晰。

    nbsp张小虎勒马原地,脸色阴晴不定,头盔下的眼神复杂难明。

    nbsp他身后的重骑们,看着那远去的、沉默得令人心悸的黑色背影,再看看眼前这片尸横遍野、宛如地狱的景象,一股寒意不由自主地从心底升起。

    nbsp……

    nbsp……

    nbsp翌日,天光挣扎着刺破东方的鱼肚白,将稀薄的暖意投在巴蜀大地起伏的山峦之上。

    nbsp薄雾如乳白的轻纱,低低地缠绕着山谷、树林和静默的村落,将这方天地笼罩在一片朦胧的寂静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然而,这寂静被彻底撕裂了。

    nbsp征蜀大军的六路雄兵,如同六条被激怒的恶蛟挣脱深渊的束缚,带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与大地为之震颤的沉闷步伐,扑向利州城下辖的六座县城。

    nbsp湿冷的泥土气息混杂着若有若无的铁锈腥味,沉沉地压在清晨的空气里,那是战争逼近的不祥预兆。

    nbsp不出预料,抵抗微弱得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只激起几圈微澜便彻底沉寂。

    nbsp六座县城,仿佛一夜之间被无形的巨手抽去了脊梁骨。

    nbsp象征性的零星箭矢软绵绵地射出城头,更像是绝望的叹息,随即,沉重的城门便在守军复杂难言的目光注视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呀”哀鸣,缓缓洞开。

    nbsp降旗升起,在微凉的晨风中无力地飘荡,宣告着一场无声的陷落。

    nbsp……

    nbsp……

    nbsp利州城。

    nbsp宽阔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几乎所有的门户都紧紧关闭着,木板门后偶尔传来压抑的啜泣或孩童惊惧的询问。

    nbsp只有零星几个胆大的孩子,将眼睛死死贴在门板的缝隙上,窥视着这支沉默行进、盔甲鲜明、队列森严得如同移动铁壁的“天兵”。

    nbsp空气中弥漫着灰烬、血腥和一种令人心悸的紧张。

    nbsp天工系的军队军纪,在张巡近乎苛刻的铁腕治理下,早已淬炼成钢铁。

    nbsp入城伊始,那染血的禁令便再次由传令兵策马狂奔,踏遍全城每一个角落,冰冷的声音撞在紧闭的门板上,回荡在空寂的街巷:“大将军令!凡我征蜀将士,胆敢烧杀抢掠,祸害百姓者——立斩不赦!勿谓言之不预!”

    nbsp这不是空洞的恫吓。

    nbsp就在昨日,利州刚刚易主之际,一名被眼前繁华迷了心窍的都头,带着四个同样红了眼的兵痞,撞开一家布庄,狞笑着将闪亮的绸缎和沉重的铜钱往怀里猛塞。

    nbsp他们的狂笑和店主的哀嚎尚未散去,张巡的亲卫如同索命的幽灵般出现。

    nbsp没有审判,没有辩解。

    nbsp五颗血淋淋的头颅,被高高悬挂在刚刚升起朱雀旗的城门楼子上示众。

    nbsp那刺目的猩红和空气中尚未散尽的血腥味,如同三九寒天最凛冽的冰锥,瞬间刺穿了所有蠢蠢欲动的贪婪和侥幸。

    nbsp士兵们目不斜视,巡逻的脚步声整齐划一,沉重而稳定,对路旁偶尔散落的财物视若无睹。

    nbsp这份迥异于乱世兵痞的“文明”,如同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那些躲在窗棂后、门缝里窥视的利州百姓眼中,激起了难以置信的微光,死寂的心底,似乎有某种冰冷的东西开始悄然融化。

    nbsp刺史府,这座昔日利州权力的中心,如今成了征蜀大军临时的帅府。

    nbsp宽阔的正堂内,气氛压抑而微妙。

    nbsp张巡端坐于原本属于刺史的主位之上,一身玄甲在透过高窗的微光下泛着幽冷的铁色。

    nbsp他面容沉静,目光却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被亲兵引至堂前、垂首肃立的三位降将:原利州刺史张玉祥,官袍凌乱,面色灰败如土,眼神躲闪游移,昔日一方大员的威仪荡然无存,只剩下英雄末路的颓唐与深深的恐惧。

    nbsp堂内落针可闻,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nbsp空气仿佛凝固的铅块,压得人喘不过气。

    nbsp张玉祥的额角,一滴冷汗无声地滑落,砸在冰冷的青砖地面上,发出微不可闻的轻响。

    nbsp“张刺史,”张巡的声音终于打破了沉寂,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字字清晰地撞在张玉祥耳膜上,“蜀地糜烂,非你一人之过。”

    nbsp张玉祥身体猛地一颤,几乎站立不稳。

    nbsp张巡的目光如同实质,落在他身上:“陛下仁德,念尔等尚存一念之明,临危献城,免于生灵涂炭。故,允尔戴罪立功。”

    nbsp“罪将……罪将……”张玉祥喉头剧烈地滚动,声音干涩嘶哑,仿佛被砂纸磨过,“谢陛下天恩!谢大将军不杀之恩!”他猛地跪伏下去,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的砖地上,“只是……只是……”

    nbsp“只是如何?”张巡的声音陡然转冷,如同冰棱相击。

    nbsp张玉祥抬起头,脸上混杂着感激涕零和深重的忧虑:“这六千余将士,皆是蜀中子弟,随罪将多年……亲如手足……如今……恐……恐……”

    nbsp他嘴唇哆嗦着,后面的话堵在喉咙里,化为一片悲凉的空白。

    nbsp他不敢想象这些跟随他多年的兄弟被当作炮灰,或者被无情地拆散、吞并。

    nbsp张巡的目光扫过张玉祥颤抖的肩膀,又掠过旁边于天丰和韩北风,沉默了片刻。

    nbsp这沉默如同巨石压在降将心头。

    nbsp终于,他开口,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本帅已决意!此六千降卒,即日起,编入我征蜀大军序列!仍由你,张玉祥统领!”

    nbsp“啊?!”张玉祥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仿佛绝境中突见曙光,随即这光芒又迅速被一种重逾千斤的感激与沉甸甸的责任感所取代,“末将……末将……”

    nbsp巨大的冲击让他语无伦次,只能再次重重叩首,声音哽咽,“张玉祥……定当肝脑涂地,效忠陛下!效忠大将军!万死不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然而,张巡接下来的话,又如同兜头一盆冰水:“然,利州城防,关系大军后方安稳,至关重要,不再由你部驻守。”

    nbsp他目光倏地转向侍立身旁右侧的一位青年将领。

    nbsp那将领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冷峻,线条如同刀削斧劈,尤其是一双眼睛,锐利如鹰隼,正沉静地注视着堂内一切。

    nbsp他一身玄甲擦得锃亮,正是果毅都尉李锐。

    nbsp“李都尉!”

    nbsp“末将在!”李锐踏前一步,甲叶碰撞,发出清脆而有力的铿锵之声。

    nbsp“命你率麾下一千精锐步兵,即刻接管利州城防!张刺史麾下降卒之中,择其精壮者三千,暂归你节制!”

    nbsp张巡的命令简洁、清晰,每一个字都像砸下的铁锤。

    nbsp“末将领命!”李锐抱拳,声音沉稳如磐石,没有丝毫犹豫。

    nbsp他那双鹰目随即扫过刚刚起身、脸上还残留着激动与茫然交错的张玉祥,目光中没有轻视,没有傲慢,只有纯粹到极致的职责审视——如同工匠在检查即将使用的工具是否趁手。

    nbsp张玉祥接触到这目光,心头五味杂陈,既有卸下守城重担、不必面对故土复杂情愫的释然,更有一股被剥离了核心兵权、命运彻底交予他人之手的空落与寒意。

    nbsp李锐的行动,如同他给人的感觉一样,迅疾如雷霆,精准如机械。

    nbsp接管城防的第一刻,他便毫不迟疑地开始了整编。

    nbsp命令下达,朱雀军团的老兵们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散开,以什为单位,强硬地楔入那三千利州降卒混乱的队伍。

    nbsp原有的营、队、哨编制被彻底打碎,如同揉散了一盘沙砾。

    nbsp“你,归入甲字营三队!”

    nbsp“你们几个,跟我来,丙字营!”

    nbsp“伍长?听我的!看旗号!”

    nbsp不容置疑的命令声此起彼伏。

    nbsp短暂的混乱和低声的抱怨如同投入沸水的油花,瞬间冒起,但在李锐冷峻如冰的目光扫视下,在朱雀军老兵沉默却散发着无形压迫感的威严前,迅速平息下去。

    nbsp城头之上,那面沾着昨日血污的“张”字大旗被粗鲁地扯下,象征天工军团的朱雀战旗被用力插上,迎着晨风,猎猎作响,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宣告着这座城市新的主宰。

    nbsp与此同时,另一种力量也在利州城的肌理中悄然渗透、扩散。长安朝廷的“征蜀檄文”和散发着新鲜墨香的《天工快报》,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早已通过各种隐秘或公开的渠道,撒遍了利州的大街小巷。

    nbsp略显破败的“悦来茶馆”里,临窗的位置坐着几个穿着半旧儒衫的读书人。

    nbsp其中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者,手指颤抖地指着摊开在油腻桌面上的檄文抄件,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激动:

    nbsp“列位请看,‘杨逆国忠,伪帝李玢,荼毒黎庶……句句泣血,字字诛心啊!更言长安新政,轻徭薄赋,澄清吏治……这,这才是朝廷正朔!是拨乱反正之象啊!”

    nbsp旁边一个年轻些的秀才,伸长脖子看着,眼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王老说的是!还有这快报,说长安东西二市,商旅云集,百物丰盈,百姓安居……这才是煌煌大唐气象!蜀地……唉,被杨贼祸害苦了!”

    nbsp不识字的百姓,则聚集在街头巷尾的槐树下、井台旁。

    nbsp一个走街串巷、消息灵通的说书人老刘头,此刻成了焦点。

    nbsp他唾沫横飞,挥舞着手臂:

    nbsp“……所以说啊,乡亲们!当今圣天子在长安坐稳了龙庭,没忘咱蜀地的父老!派张巡张大将军带着天兵打回来啦!为啥?就为收拾那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为让咱们蜀地的百姓,也能过长安人那样的好日子!不用再交那没完没了的‘剿饷、‘练饷,不用再怕半夜三更被拉去修他那劳什子的行宫!”

    nbsp“真的假的?刘三爷,那长安……真有那么好?”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攥着汗渍的衣角,怯生生地问。

    nbsp“嘿,李老蔫,我老刘头走南闯北,还能蒙你?快报上都写着呢!”老刘头拍着胸脯,随即又压低声音,“再说了,你们自己个儿瞧瞧,这进城的兵老爷,跟以前那些丘八一样吗?你们谁家被抢了?谁家闺女被祸害了?没有吧?这就叫王师!懂吗?”

    nbsp窃窃私语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nbsp先前紧闭的门窗,悄悄推开了一条缝。

    nbsp当亲眼看到那些目不斜视、队列整齐的士兵,看到他们对散落街角的财物视若无睹,看到昨日那五个血淋淋的头颅带来的威慑,再结合这些日复一日听到的“长安新政”、“王师仁义”的消息,五万户利州百姓心中最后的不安与疑虑,如同曝晒在烈日下的薄冰,迅速消融。

    nbsp一种近乎久旱逢甘霖般的归属感,悄然滋生。

    nbsp街头巷尾的议论声明显多了起来,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好奇和对未来的微小期盼:

    nbsp“听说了吗?长安城现在不收进城税了!”

    nbsp“这兵老爷看着……真不一样,眼神都正……”

    nbsp“要是真能像老刘头说的那样,这日子……兴许还能有盼头?”

    nbsp驿道上,急促的马蹄声踏碎了山间的宁静。

    nbsp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背负着张巡报捷的奏章,如同一支离弦之箭,卷起一路滚滚烟尘,向着西北的长安方向飞驰而去。

    nbsp而在长安巍峨的宫阙深处,帝国内阁的厅堂内,灯火彻夜未熄。

    nbsp颜真卿、元载、王维等几名宰相并未等待利州的捷报,早已未雨绸缪。

    nbsp吏部精心挑选的、足以重建利州秩序的官员名单,厚厚一叠摊开在紫檀木大案上,上面布满了内阁宰相激烈的讨论痕迹和裴徽最终朱笔圈定的姓名。

    nbsp……

    nbsp……

    nbsp兴庆宫内。

    nbsp新任利州刺史周文清,一位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沉稳中透着干练的中年官员,正垂手肃立在殿中。

    nbsp裴徽正在亲自对他进行任前谈话。

    nbsp……

    nbsp……

    喜欢。

第790章 裴徽的任前谈话[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