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秦时记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柿饼闲谈[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诗经》讲【折柳樊圃】。

    nbsp《战国策》讲【杨横之即生,侧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nbsp因而此时,秦国农人已经普遍掌握“扦插”技术。虽说没有后世那样规整且存活率高,但已然也有了系统性。

    nbsp如今女童说整个东乡都有柿子树,秦时有些惊喜,但却并不意外。

    nbsp她笑意深深:“答得很好,赏秦半两五枚。”

    nbsp“诺。”乌籽从旁边侍从手中接过托盘。

    nbsp上头是堆叠得整整齐齐的秦半两,鲜亮的青黄色明明并不璀璨,可在此时,却闪烁着金钱的光辉。

    nbsp人群中响起了此起彼伏压抑不住的惊呼与吸气声。

    nbsp女童更是瞪圆了眼睛,此刻大胆道:“贵人,是赏我的吗?”

    nbsp秦时点头:“对。”

    nbsp而后又笑看众人:“如今秋收时节,耽误众位前来与我叙话,自然不能亏待各位。”

    nbsp“若答的确有其事,不论说得好与坏,我这里都有赏。”

    nbsp这话一说,阶下席上众人的腰肢都挺得越发直了。

    nbsp几名孩童还理解不了尊卑森严,此刻眼看那些同样可望不可即的侍从大人们数了五枚秦半两递给女童,又被她汗津津的掌心牢牢攥住……

    nbsp赤女随侍在秦时身边看着,此刻心道:

    nbsp说是秋收,但如今百姓家中并无多少良田,种麦时节早已忙过了,下一茬还未开始,也不耽误什么。

    nbsp但贵人果然还十分爱赏。

    nbsp可这一招,又似乎永远有用。

    nbsp果然,秦时再问时,大家都比之前大胆多了——

    nbsp“平日这柿果摘下,是自家吃?还是在集市贩卖?”

    nbsp“回贵人,小人们都是挑好的先拿去集市,若卖不出去或没卖完,再带回来重做成腌柿或者干柿。”

    nbsp“小人家中还做过冻柿。”

    nbsp大家七嘴八舌,互相补充,积极回答。

    nbsp亭长与乡老家眷还没整理好语言,看到秦半两后格外踊跃的众人就已经把话全说尽了。

    nbsp“一般都怎么卖?要交税吗?”

    nbsp秦时慢慢问着,身侧有刀笔吏正在疯狂记载。

    nbsp“一斗鲜柿果约要5枚半两。听闻在咸阳城会更贵一些,能卖8枚。只咱们频阳到处都是柿果,因而便卖不上价。”

    nbsp“若储存好,待到好年节时贩卖,一斗腌柿也能卖6枚。干柿片则能卖8枚一斤。”

    nbsp“税也要交的,小人们不曾逃税,若去贩卖,要交【什一税】,十枚抽一枚。”

    nbsp叽叽喳喳查漏补缺,说的格外详细。

    nbsp此时1枚秦半两的购买力约等于后世的25块钱,一斗柿子因为储存方式的不同,大约在26斤左右。

    nbsp如此,可算高购买力了。

    nbsp当然了,这仅限于低端作物。

    nbsp若是更高端的盐糖布帛等,秦半两又显得格外不值钱了。

    nbsp秦时一边含笑点头,一边又接着追问:“既然腌柿和干柿能在年节时卖的更贵些,怎么还要卖鲜柿果呢?”

    nbsp贵人的问题一点不难,童子们都能答得上来。

    nbsp只是涉及到制作方面,他们就不如大人们仔细了。

    nbsp倒是妇人们对此很有一番牢骚。

    nbsp聊的久了,对方又一直含笑垂问他们这些小事,于是便也不觉得有什么害怕的了。

    nbsp此时说到兴头上,竟也有两分村头闲聊的滋味。

    nbsp“唉!贵人有所不知,这柿果并不是在枝头就能熟得甜蜜蜜的,需要咱们在青中转黄时就赶紧摘下来,然后放在瓮中,再放一枚梨果或者苌楚果,这样遮盖上三五天才会成熟。”

    nbsp“否则就是涩的。”

    nbsp“只是做成腌柿,需要催的将熟未熟、还带着硬度时才可做,用生石灰也常调配不好,做出来的不成……”

    nbsp秦时哑然。

    nbsp如今没有食品级生石灰,普通百姓用的都是工业级,粗糙且未过滤,失败率自然高了。

    nbsp但因为添加量极少,大家吃的剂量也不会太多,之前在咸阳宫过滤红糖时的生石灰,因为是要献入宫中的,已然经过层层清洗筛选,秦时这才看着少量用上。

    nbsp不然,这个剂量尽管对人体倒说不上什么致命的伤害,总之也还是有些不好的。

    nbsp当然了,除了用生石灰,还可以用盐糖辣蓼草来腌。

    nbsp但辣蓼草腌制脆柿更合适。

    nbsp盐……秦国因为人口少,百姓到是有足够的盐吃,但价格高昂,日常用量都省之又省。

    nbsp为腌柿果,实在是承担不起。

    nbsp糖……没有离心机,白糖做不出来,红糖才刚在咸阳宫中散开,民间只有些许饴糖,这个腌制是不成的。

    nbsp“干柿片也是如此,若熟过头了,就没法做。”

    nbsp“太生也不行,但不管生熟,晒制过程中都还容易腐坏……”

    nbsp这个相比腌制倒简单一些,切片后沸水焯烫,然后晾晒即可。

    nbsp但一来,如今没有塑料袋,做不到完全密封,晾干后的柿片仍保有20%的水分,很容易坏掉。

    nbsp二来,晾晒过程中还要看天气,若天气不好,潮湿或有雨水,发霉长毛也是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至于烘干……

    nbsp如今园林山地皆属大王私有,或称国有,百姓上山砍柴打猎,还得贵人允准、或者交税。

    nbsp日常用柴连生活用都不一定能覆盖,更别提【烘干】了。

    nbsp什么穿越秦汉做猎户,贤士,逍遥天地……不可能的。

    nbsp相比之下,卖新鲜柿果虽然便宜,可也没多少成本。若要卖出去,总能看到钱到手的。

    nbsp这是本土软柿的一大特征了,不成熟有涩味,成熟后又一碰就破。

    nbsp百姓们尽管知道存放到年节时会涨价,可却也无可奈何。

    nbsp生柿倒是能多放一段时间,但它需要别的能释放乙烯的果子来催熟。若是过了季节,别的果子也没了,那涩味就更难去掉了。

    nbsp到时,损失还会更大。

    nbsp至于更利于运输和保存的脆柿,则要等到后世慢慢选育培养,这才能出现。

    nbsp如今秦国却是没有的。

    nbsp而催熟的那些果子,成熟期跟柿果差不多,甚至更靠前一些。

    nbsp比如之前妇人们所说的梨果和苌楚,梨果又称【檖果】【梨】,苌楚就是【猕猴桃】了,基本成熟期都在农历48月,柿子却在89月。

    nbsp若再多耽搁一段时间,连催熟之物都找不着了。

    nbsp秦时点点头,随口道:“催熟柿果,其实用萍婆果或者甘蕉也行。”

 

第152章 柿饼闲谈[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