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振兴东汉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纸上得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的时间可不像是在治所坐班,有休沐的,这行程一旦开始就不带停的。

    很早之前,各州刺史还需要亲自到中央去述职,到后面这个流程改了,只需要派一名官吏前往便可。

    三人谁都不说话,最后樊通开口了:“郑君随明使君一路辗转劳顿,圃君又在治所劳碌终日,独独在下…我愿往雒阳一行!”

    有人去,那崔博就不用发愁了。

    因为指使人,总会让人心里头泛膈应,能主动…才是坠吼滴!

    ……

    兴学校、广募兵、劝农桑、取渔盐、办工坊、通商业…

    崔博一字一字地在帛上写着他的计划,这些可都是他要做的事啊!

    办学校兴教化,这放在历朝历代,都可谓是重中之重的事了。

    读书能让人从中知道道义、知道怎么正确地辨认事物,在这个时代,读书更是晋升之阶。

    这时候门阀现象还没有那般强烈,平民亦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机会正是读书,当然还有一种,是参军获取军功。

    只是相对来说,读书没有生命之忧,最多也只是让人的头发变得稀疏,但是费钱财,大部分穷人家庭供养不起孩子读书,相比之下,送孩子读书对当下的贡献,远远不如让孩子下地干活来的明显。

    参军是有生命危险,但同样有晋升空间,尤其是现在的时局,势必会产生一些以军功冒头的人,参军非但不费钱,反而包吃包住能有饷钱,但恰恰是太过危险。

    两者之间,都有一定的缺点。

    而崔博正是要去改变…

    参军必然是要优先的,因为天下还未平定。

    教育费贵的问题,当然也要解决,毕竟教育是重中之重。

    怎么样能让人心甘情愿去参军,为国家贡献,而不是一个一个按户按口去征壮丁?

    提高待遇是一条,但人命可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且…现在朝廷还有余钱,但是将来太平年呢?一旦养不起要扣减饷钱,必然会引起营中哗变!

    又怎样让学费减少,还能在教育经费上不用支援?

    呼…这个问题比之前的问题还要难!

    教育一向是极为花钱的,就后世来说,公家办的学校…多有国家批钱。

    这解决的方法让崔博有点儿头大难道要许诺参军者提高待遇,还要不收学生的学杂费吗?

    这事要是让人知道了,那一定会称他为最强生意人…

    因为太会算账了!估计朝廷一看到徐州的财政,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吧…

    参军者免赋若干年?这个倒是不错,但是赋税一样是财政来源…

    嗯…

    参军家庭,可有一名直系亲属免费入学!

    然后往中央输送一名士卒,朝廷拨下若干款项!

    女少口阿!

    崔博对自己树了个大拇指,口称“不愧是我”。

    那么问题又来了,谁能保证…平民阶层有给孩子送到学校的见识呢?

    这还需要动用三寸不烂之舌,去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还是要试行一番,看看究竟适不适合。

第二十九章 纸上得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