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没有。
这确实不应该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这次一点儿风声也没有透露,倒也在情理之中的。
上一次推行三省六部制,虽然说动了某些人的利益。但归根究底,大部分人的利益都没有动,甚至说其它一些人有了上位的机会。所以即便是向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董昭这样的老臣出面表示反对,可最终还是得以顺利的推行和实施了。
而且,陈群、崔琰这些顺应时势的大臣,在事后都得到了相应的“报答”。
比如那陈群,担任了六部尚书之一的户部尚书,掌管天下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这个职位不可谓不是一个肥差啊。
那崔琰也就更不用说了,短短数年的时间,从一个冀州刺史,一跃成为了帝都.洛阳城中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在那次朝会不久之后,便再次被擢升成为了六部尚书之一的刑部尚书,掌管整个帝国的所有的刑罚政令以及审核刑名。
同样是三公之一的司徒.董昭,因为当时在承明殿上发表了反对的意思,事后皇帝.陛下明面上虽然没有说些什么,可是对他职位的安排却表现出了一丝不一样的趣味来。
工部尚书虽然也是贵为六部尚书之一,可他仅仅只是掌握帝国所有的工程筑造之事宜。这一安排的其中韵味,不言而喻。
同样也表达了反对之意的司马仲达就更不用说了,即便是他曾经是曹魏四友之一,可礼部尚书的职位安排,已经完全可以说明一切了。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这邓士载又要做些个什么惊人之举。
“‘科举制,顾名思义,便是通过各科考核,为帝国选拔人才、官员的一种制度和方法。而欲知‘科举制,则须先知旧朝相关之方法。
八百年周朝之时,官吏选拔之法为‘乡举里选之法。
即由‘乡老或者‘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朝廷中枢。上贡到王的贤士,则由王亲自考试,而内容是射箭。
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朝的“世卿世禄”。
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有某种特殊的举荐和选拔,可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因此也才有了后来东周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出现。
由于礼崩乐坏的出现,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
一些原来并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和寒门子弟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天下大势的发展、以及圣人之道的宣扬和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
但是同时,天下也进入了数百年的纷争和战乱之中。
后来,大秦皇帝.嬴政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扫平六合,统一天下。可也仅仅只是历了二世,便亡了国。
再后来,前朝高祖皇帝.刘邦,在与霸王.项羽的角逐之中获得了胜利,因此再次将天下一统,并建立了历时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
虽然前朝的皇帝们,明面上都在称呼大秦为暴秦,可实际上他们所用的制度和律法,全部都是沿用秦朝的。而这选拔人才之法,自然也就不例外了。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皇帝.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刘恒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
汉武帝时期,武帝.刘彻根据那大臣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经年之后,这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之为“孝廉”。
此外那“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
孝廉重在德行,而秀才重在才能,后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将其改成了“茂才”。”
各科察举都要通过朝廷和各州府的考试,但是前朝的时候,考试在人才和官员之中并不是最重要,那举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
第八十八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