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还政于朝之归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九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而且微臣听说,这民谣俗语并不是仅仅流传于帝都.洛阳,以及司隶之地。前些日子,幽州的别驾詹台大人和交州的满宠.满伯宁大人,在依例向吏部进献邸报之时,都曾在其中提到过此事。而微臣因节掌吏部,也才得以知晓。

    陛下请想,这遥远的幽州之地,和南蛮交州之地,都已经传遍了此间民谣俗语。可见此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了,而是已然传遍了我大魏天下的一十三州了。

    臣痛定思痛,为了我大魏江山永固,也为了我大魏千千万万的寒门士子,以及亿兆生民,在长文大人(陈群,字长文)那‘九品官人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著作这‘科举制。”

    说到这里,邓艾不容他人有插嘴的余地,在轻咳了一声之后,便继续开口了。

    “微臣作此‘科举制,意在为我大魏选拔各类人才,让天下士子再无氏族和寒门之别,都能够为国效力。意在让我大魏出现更多,像前朝卫青、霍去病之类的人才罢了。

    首先,让微臣先述明这‘科举制与之前种种人才荐举制度的区别。这‘科举制与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也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

    其次,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并非只是口说而已。

    第三,以各科考察为主要取士科目,而天下士人们,则需要定期赴试即可。

    以上的,也是‘科举制最重要的三个特点。接下来,艾,便与陛下和诸位臣公详细介绍一下,这‘科举制的内容、方法、制度、时间等等。

    首先,微臣以为,这‘科举可以分为‘制科和‘常科。

    这‘常科嘛,顾名思义,则是定期需要考试检察的科目,在艾看来,这三年一次为最佳。一来各州郡府衙的花费不会太大,士子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而这‘制科,真是专门为陛下和朝廷所留,可以作为临时下诏考试。

    其次,这‘科举的科目,应当包括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尤其是秀才科目,要求应该更高一些。

    明经在前朝之时便有了些许端倪,臣以为,此科考试内容包含各部儒家经典,此外也自然应当包括《老子》。考试,可以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经典,而是分为明一经、两经、三经、五经四个级别。

    另外明经科中,应当附加时务策。意思就是,考官就当前时务当面提出策问,而考生也应当当面书面作答。

    这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可以使读书的士子们,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朝廷、民间,观察、思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由于此刻比较务实,因此臣以为,此科的取士的人数,可以适当的多上一些。

    明法,顾名思义,这一科是用来考量士子们对我‘大魏律的理解和精通。

    明字,则是为了考量他们的书画功力;明算,是为了考核他们的算术功底。

    其余的诸如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等,微臣已经在奏本之中详细解释了,还请陛下您费心审阅。以上的这些,便是臣所创科举中,所需要考试的各科科目以及相关内容。

    如今这考试科目也便算是初定这样了,如若有其它什么不妥,还请陛下多多教诲,也请诸位臣公同僚多多指点才是啊。

    接下来,便是这考试的具体方法了。

    经年以来,微臣经过深思熟虑,暂时定下了这么几种方式,仅供陛下和诸位臣公参考。

    这几种分别为:墨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

    墨义很好理解,也就是它字面上的含义即笔答。负责的考官根据圣贤的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当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口答的形式,即可将其称为口义。

    至于这帖经嘛,可以说是这五种方式里面最为简单的。也就是负责的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个片段,用纸条贴盖其中任意的数字或数句,然后士子考生们只需将其背出来即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变相的填空考试之法。”

    ————————

第八十九章 邓士载再出奇论(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