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还政于朝之归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好一个科举制[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另外,微臣所创的这科举制与前朝诸多人才选拔的制度相比较,有三个优点。

    第一,便是天下士子应举,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应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前朝察举制等最根本的区别;

    第二,‘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士子的及第或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而并非某人或者某个州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草草了事的;

    第三,科举制当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只需定期赴试即可。

    如此以来,天下寒士自举即可,不必非要官府举荐。得不到举荐的,亦可自举。至于考试的科目,后期也可增加,只要是为了朝廷选材即可。

    另外,微臣窃以为,这科举一制也可用在将校考校之上,换言之,即是‘武举。

    而关于武举的考核负责,自然是需要任城王.曹彰大人的兵部来全权负责了。具体考试的科目,臣也只是草拟了一些,诸如: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等。

    当然,行军打仗,与任城王.曹彰大人相比,微臣是拍马也赶不上的,以上科目,也仅仅只是参考罢了。而考试的时间,与科举相同即可。

    以上种种,便是臣的科举制了,请陛下鉴查。”

    此时的承明殿上,一如之前一般鸦雀无声,静悄悄的,甚至都能听到殿内众臣的喘息之声。

    往日里的朝会,一般只需一个时辰即可,即便是有事要议,也不会超过一个半时辰。而今日的朝会,到现在已然过去了两个时辰了。

    意思也就是说,这邓艾.邓士载已经洋洋洒洒的讲了两个时辰了,也才堪堪把这科举制说完,其中还有很多细节他都没有细说。如果真要细细谈论的话,或许又得像那时他进宫于皇帝讲解一样了,没个大半天的时间,是讲不完的。

    如今皇帝.曹丕高高的坐在那龙椅之上,就像是一尊神,俯视着天下众生,观察着每一个人的言行神态。对于群臣现在的这个反应,也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第一,对于科举制,众人尚不知自己以及自己的那两位弟弟,还有陈群、司马懿、董昭等这些个众臣是个什么态度,所以也没有人敢当这个出头鸟。

    第二,科举制的解说,邓艾虽然已经尽量的深入简出了,可毕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承明殿中,除了聊聊数人之外,恐怕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完全明白其中所有的含义。这也使得,他们不敢乱说话,唯恐说错罢了。

    第三,此事非同小可,是干系到天下寒门和豪门之间的一个大的变动。如今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方式自然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了。

    他们都有所忌讳,可自己作为天下共主,大魏朝的皇帝,此事事关大魏江山的千秋万代,便不能不主动的去发起这个战争。

    只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自己三兄弟这次要站在往日队友的对立面了,或许不死不休。

    陈长文(陈群,字长文)大才,十数年前在前朝察举制的基础上,改良出了前无古人的“九品官人法”。此法一出,整个朝廷以及天下一十三州的所有府衙,吏治都为之一清。

    甚至一些个山中隐士都纷纷被发掘了出来,得以为朝廷效力。对此,自己高兴了许久,对这个几十年的密友,也很是感激。

    所以,早早他便让其位极人臣,名列三公之一的司徒,后来又将其迁任为司空。在三省六部制推行之后,更是让他掌管了天下所有赋税、人口、田亩监察的户部尚书。

    此,不可谓,不荣耀。

    五年前,三省六部制推行之时,自己的子健小弟(曹植,字子建)和邓士载(邓艾,字士载)入宫向自己解说之时,便告知了自己。在三省六部制得以推行之后,还要有一部改天换地的举措,只是如今粗有大框,没有办法详细告知。

    止到两年前,三省六部制进入第二步的时候,邓士载才堪堪进宫,当着自己三兄弟的面儿,详详细细的将这“科举制”于自己解说了一遍。

    而当时,自己三人的反应,与现如今朝中众臣的反应都差不了多少。

    略微有些许不同的是,自己三人很快便回过了神儿来。并且很快的意识到了此举措的不简单,和其中强烈的危险和隐患。

    这一举动毫不夸张的说,是自三皇五帝以来惊天动地的一次大的改变。如果推行的好的话,对于天下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子弟,那将是一次彻彻底底的逆天改命的机会。
第九十一章 好一个科举制[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