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还政于朝之归魏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好一个科举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r/>    对于大魏朝廷,那也必将能够使大魏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甚至远超秦汉的强盛国度。

    但是,如果稍有不慎,那便是万劫不复。邓士载就不用说了,作为首创之人,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的。甚至自己的大魏朝廷,会比那只历两世的大秦还要惨,一世便会亡国。

    所以,如此的种种,也迫使的自己不得不慎重,不得不提前布局。

    因此,早在两年前三省六部制第二步推行的同时,自己三兄弟与邓艾便就已经开始在朝廷中,两大都护府以及其余各州郡,为今日之事做准备和埋暗桩了。

    如今已然过去了两个年头了,三省六部制已然得以彻底的推行,兴学也已大有成就。其余的准备和暗装也都已就位,是时候推行着必然会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制度了。

    另外,这科举制一事也不能够再拖了。即便是按照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来做参考,它还分了两部,用了五年的时间呢。

    这科举制,五年能够小成,十年能够大成就很是不错了。

    自己今年已经六十有三了,即便是自己的那两个弟弟,子文(曹彰,字子文)今年六十有一,即便是最年幼的子健(曹植,字子健),今年也已经五十八了。

    虽说自己的父亲和钟繇伯父,以及不少的老臣都年逾古稀,甚至耄[mao]耄之年才身故。可在现如今这个年代,自己可不敢肯定,自己三兄弟能够像他们一样长寿。

    毕竟,在这样的年代,仅仅只活了三四十岁便身亡的也大有人在。

    譬如,昔日自己父皇麾下著名谋臣郭嘉.郭奉孝,五子良将之乐进.乐文谦、李典.李曼成,旧东吴的周瑜.周公瑾,凌统.凌公绩,旧西蜀的法正.法孝直等等。

    当然,还有自己那个最为令人惋惜的曹冲.曹仓舒。

    这些人,在当年无一不是精彩决绝之辈。可越是这样的人才,越发的容易遭受天妒,所以才会英年早逝。

    自己三兄弟都是年近花甲,甚至年过花甲之人,谁还知道能够再坚持几年呢?

    科举如此棘手之际,自己总不能将它留给下一代吧?这样的苦差事,还是自己来完成吧。大魏后世的君主,只需要享受这太平盛世即可。

    这些个想法,在皇帝.曹丕的脑海中飞速的一闪而过。

    曹丕在简单的恍惚之后,也终于缓缓开口了,“好一个科举制!”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这位皇帝陛下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而皇帝.曹丕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你们既然不说,那就我来说。当然我要是说了的话,自然也就直接把这个科举制从皇族的角度给定了性,将这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皇帝.曹丕的这第一句话,也无疑表示了自己坚定的态度。

    看着满堂瞠目结舌的大臣,皇帝.曹丕并没有太多的表示,而是嘴角微微一勾接着不紧不慢的开口说道,“在朕看来,邓士载的这片‘科举制实为自古以来难逢的创世奇作。朕深以为是,不知诸位臣公意下如何啊?”

    皇帝.曹丕发表完了自己的想法,自然是需要再问问在座大臣们的意见了。

    虽说他是贵为九五之尊,但治理这大魏帝国终究还是要靠这些官员们的,总不能只搞一言堂。

    可是即便曹丕已经将话题传给了他们,这些个人精大臣们却依旧没有一个愿意主动开口发表建议的。毕竟螃蟹虽然好吃,但第一个吃螃蟹的,总要承担相应的风险才是。\t

    而任城王.曹彰和江陵王.曹植虽然早在事前都已经定了调子,但是他们现如今也不可妄动,只能是一会儿见招拆招,为邓艾提供助力,其余的暗桩和准备也就更不用说了。

    见到无人开口,皇帝.曹丕的脸色也不由得阴沉了几分。

    在大殿之中扫视了一圈之后,他的目光最终在一个有着鹰视狼顾之相的大臣身上停了下来,“仲达,你对此有何高见啊。”

    往日里办事非常爽利的司马仲达,今日竟然破天荒的也扭捏了起来。

    只见他过了四五息之后,也才缓缓的从众臣之中扭扭捏捏的走将出来,双手捧着象牙芴板,缓缓一拜道。

    ————————

第九十一章 好一个科举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