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睚眦必报贾公闾[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司马懿和陈群二人之中,终究还是司马仲达(司马懿,字仲达)在脑袋活泛这上面,更胜一筹。
当他在他看清了说话之人的面容之后,立刻改了话锋,冲着那贾充.贾公闾佯斥道,“贾刺史,满朝文武这么多的公卿大臣,哪里轮得到你这样一个外州之臣胡言乱语?还不赶快向尚书令大人和尚书大人赔礼道歉?”
曹植的身上现如今一共有三个称呼,第一个便是世人皆知的江陵王,也是大魏朝廷现如今仅有的两大异姓王之一,另一个自然便是他的兄长,任城王.曹彰了。
第二个称呼便是文臣之首的太傅了,第三个称呼才是司马懿刚刚所说的尚书令了。
这江陵王,一般是外臣进京,或者有人私下拜见曹植时的称呼,毕竟江陵王乃是皇亲,最为尊贵荣耀。可是,重臣和世人们称呼他最多的,却并不是江陵王,反而是文臣之首的太傅大人。
细细想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江陵王一称谓尊贵无比,而且即便天下有才一石,他曹子健独占八斗。可这一称呼毕竟还是皇亲,怎么也逃脱不了有凭借皇亲身世上位的嫌疑。
而太傅一职却不一样了,作为天下文臣之首,可不是仅仅有着皇亲国戚这层身份就能够上位的。
要想当太傅,是必须要有政绩,和真才实学的。曹植早年间的文章和诗文名冠天下,进他手创造出的铁马镫,以及改良的苗.刀、陌刀、造纸、活字印刷以及雕版印刷,无一不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明。
而且他治下时的荆州,在天下一十三州之中,那是名列前茅的,更是早早的就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地步。
所以他后来迁任太傅,却没有一个人因为他是皇帝弟弟的身份,而感到不满。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都会心悦诚服的,称呼他一声太傅大人。
至于这尚书令,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就没有人用这个称呼。
虽然尚书令掌握实权,并节制三省中权力最大的尚书省。但毕竟珠玉在前,这尚书令又只是曹植的一个兼任,所以就上不了台面了。
因此,司马懿在众目睽睽之下,称呼曹植为尚书令大人,其中深意不言而喻。
更何况他称呼曹植为尚书令大人,称呼邓艾为尚书大人,更加有意的向众人表明了曹植和邓艾那非同寻常的关系。
另外他言语之间,虽然毕恭毕敬,而且像是在附和曹植的话训斥贾充,可谁又能看不出来他言语中的阴阳怪气呢。
曹植作为天下第一聪明人,自然也听出了司马懿言语中的嘲讽之意,但是他却并没有发作。
反而是那贾充,在听到了司马懿的佯斥之后,随即很快便反应了过来。急忙快走两步来到了邓艾的面前深深一躬,无比谦卑的说道,“邓艾大人,刚才言语多有冒犯,还请您大人大量,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我一般见识。”
贾充,不愧是贾逵的儿子,将贾逵的才华继承的是淋漓尽致,一点儿都没有给他们的家族丢脸。只可惜这样的大才却睚眦必报,心术不正,但凡他要是中正一点儿,也不会现在还是一个扬州刺史了。
凭他的才华,进入六部任何一个里面,当一个侍郎,一点儿也为过。
只可惜,当初他在扬州之时,做监斩官,斩杀了四大家族的六万口人,终究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冷血无情的酷吏形象。
也正是因为那一次的人头滚滚,在当时还是魏王世子的曹丕心目中,留下了十分不好的印象,但是他之前在扬州率领众工匠,研制出的宝船,也更是大功一件。如果没有当时可以遨游深海的宝船,恐怕司马懿即便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带着一十五万大军突袭辽东公孙渊的老巢吧。
也正是因为如此,时任魏王世子的曹丕,才会不遗余力的将他从一个贬谪了的小小章安县令,在短短的数年之内提拔成了荆州刺史这样的封疆大吏。
可他成为了荆州刺史之后,竟然因为当年与东吴最后的名将—陆抗当年一个政见不合,竟然担任了监斩官,杀了四大家族六万余人。
事后不久,接任魏王大位的曹丕,曾不止一次想去搁置这个贾充。可又怜其才能,不忍将其罢黜。
由于自己说服不了自己,所以这已经过去十几年了,那贾充也一直还是一个荆州刺史,再也得不到任何的升迁了。
一个在十几年前就是封疆大吏的人,许久都得不到升迁,任凭是谁心中都会有不小的怨气吧,更何况是贾充.贾公闾这样心胸狭窄的人了呢。
因此,他对朝廷的不满,也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第九十三章 睚眦必报贾公闾[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