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陈群府中会[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新书网]https://m.xinbooks.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朋友,御史中丞兼礼部尚书司马懿。
随即,陈群悻悻的开口说道,“仲达呀仲达,你呀你,几十年了也还是这个性子。你和诸位臣僚来我府上的意图,我又怎会不知呢。只是即便急,也不急在这一时吧?”
司马懿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刚刚多少有些说话过甚了,不过恐怕也只有像陈群这样的老友,他才会如此的“放肆”吧。这也是自从三省六部制二人“分道扬镳”之后,第一次如此亲密的讲话。
当时恐怕二人谁也不会想到,自己和对方还能够重新站在一起。但是二人谁也不会想到,自己对立面的竟然是当初自己一心所想要辅佐的那个人。
每每想到这里,总有一种世事难料的感觉。
司马懿微微晃了晃脑袋,将这些凡人的事情甩将出去,随后缓缓开口说道,“好了在座的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要么就是各州的封疆大吏。既然大家都在这,我就做一次强宾当仁不让了。
现如今朝堂上的局面,想必你们也都已经看到了。那邓士载的科举制,是要将我所有名门望族的后路全部切断啊。这些年我们这些个氏族,为了朝廷,为了天下所作的事情还少嘛?
在座你我当中,哪一个不是立下汗马之功劳才有的如今的地位。你我是享受过了,可是咱们的子孙后代呢?咱们奉献了那么多,稍微享受一下,或者为子孙后代考虑考虑,难道不应该嘛?
再说了,在座的诸位,又有哪个不是兢兢业业的在位朝廷效劳,可现如今呢。
不瞒诸位,当初朝廷推行‘三省六部制之时,我就察觉到了有丝丝的不对劲。只是不知是什么事情,所以才没有言语,但是也正是因为我察觉到了不对劲,所以我才会拒绝太快改革和推行那三省六部。
止到今天,我才明白,原来当初他们所推行的兴学、开市、造纸、印刷以及三省六部等等,都是为今天所作准备的。如今才过了几年啊?不过区区五年的光景而已,他们又要推行这科举一制。这是要将我等子孙后代的权力,砍去一半啊。关于这些,我司马懿自然是忍不了的,这也是我的意思,就看在座诸位你们了。”
义愤填膺的说完,司马懿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已经表达出来了,随即便又缓缓的坐了回去,不再言语。
他的话音方落,堂中坐在他对过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便又站了起来,附和着说道,“仲达此意,也正是老朽我的意思。我也在这里表个态,朝廷这次所想要推行的科举制,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的。
如果陛下真的要强行推广,那老朽便致仕还乡养老去了。当然跟着我一块儿走的,还要老朽全家数百口。从此,我董氏一族,再也不会出世,为大魏之臣了。就让邓艾这些个寒门贱吏们,自己折腾去吧。”
此人便是堂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也是三公之一的司徒兼工部尚书的董昭.董公仁了。这董昭出身名门,他年轻的时候在前朝曾经被举为孝廉,后来又在袁绍帐下担任参军。数年后,他与太祖武皇帝.曹操相见,并建议曹操将献帝迎往许昌,自此成为了曹操非常重要的谋士之一。
再后来,他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多有功劳,深受曹操器重。曹操受封魏公、魏王的谋划都是出自他董昭之手。
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在北方设立北庭都护府。那乌梁素海旁,闻名塞外的瀚海双城更是出自于他的双手。也正是因为种种这些,即便是他上次领头反对推行三省六部制,可皇帝最后依旧将六部尚书之一的工部尚书给了他。
而他也正是因为当年凭借着家族的力量,被推举成为了孝廉,才渐渐地有了现如今的这个地位,所以他对家族的势力自然是更加的看重了。
如今,朝廷要推行科举,欲将家族之力从此剥夺出去,他又怎么可能会甘心呢。自己家族经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才有了现如今的地步,恐怕试试额也不会甘心吧。
当然,在场的众人,心中的想法也都跟他差不多,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会相约来到司空.陈群的府中,一同商议对策。
其一是因为,在座的诸位当中,陈群作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是地位仅次于江陵王.太傅.曹植的人物了;其二,陈群的长子如今作为征北将军,镇守长安和并州,其中深意不言而语;其三,那便是因为他还有着皇帝四友之一的身份。
————————
第九十四章 陈群府中会[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